相比一年前只通到潍坊的一期工程,如今能连接到东营炼厂的“董家口港-潍坊-鲁中、鲁北输油管道(二期)”管道,显然能从本质上改变地方炼厂原油的运输方式。
每经记者 尹力方 每经编辑 宋思艰
在获得原油进口权之后,山东地炼企业一直被一个问题困扰——怎样低成本地把几千万吨的原油输送进来?7月28日下午,随着一轮红色阀门的开启,来自南美的10.5万吨原油从青岛港董家口首站通过长输管道向位于东营的齐润石化输送,这也标志着原油从码头经管道进炼厂的“门到门”通道正式打通。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该输油管道将服务于山东潍坊、东营、滨州等地区的主要炼化企业,将结束多数地炼企业过去没有管道输油、只能靠油罐车运输油品的历史。
相比一年前只通到潍坊的一期工程,如今能连接到东营炼厂的“董家口港-潍坊-鲁中、鲁北输油管道(二期)”管道,显然能从本质上改变地方炼厂原油的运输方式。
作为首批10.5万吨原油的货主单位代表,齐润化工总经理助理郑伟峰预计,未来该公司将有九成原油可实现管道运输,三成左右原油运输车辆将陆续淘汰。
值得注意的是,二期工程起于董潍输油管道一期工程的潍坊滨海油库,终于二期工程广饶油库末站,包括潍广管道、京博支线、齐润支线三大部分。
对于上述管道建设初衷,青岛港方面提到:2015年以来,随着国家“双权(原油进口权、原油进口使用权)”放开,国际油价低位运行,进口原油需求剧增,以山东地炼企业为代表的独立炼油商异军突起,一度呈现油轮排队进港的场面。
一位大型炼厂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称,巨量增长的进口原油背后,90%需要依赖公路汽运。在山东全省,每天有3万辆油罐车穿梭于港口和炼厂之间。
来自山东省内相关机构的统计显示,自2015年油价进入新常规状态以来,我国原油进口量持续强劲增长,我国原油进口增加量的50%以上来自山东省。
Clipperdata数据显示,作为原油进口量最大的港口,2017年青岛港原油进口量达到136万桶/日,占我国海上原油进口量的18%,排名第二的宁波港为82万桶/日。
在此背景下,对于拥有全国七成以上地炼产能的山东来说,光靠港口分装运输,已经把青岛港堵得水泄不通,管线运输成为地炼公司期盼的运送方式。
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京博石化旗下京博物流方案总监孙成林算了这样一笔账:通过管线运输,每吨原油节省运费在50元,京博的原油进口指标为331万吨,这样减少的成本超过1.5亿元。
据青岛港方面测算,考虑到港口到各炼厂距离,该管道投产后,按照年均输送原油3000~4500万吨的能力计算,每年可为山东炼化企业降低三分之二的原油运输成本,节省近30亿元。
“中国70%的地炼产能在山东,董潍输油管道沿线的潍坊、东营、滨州、淄博集中了山东70%的地炼产能,输油管道投产后,来自港口的进口原油,可通过输油管道覆盖国内地炼企业的大本营。”孙成林向记者表示。
不过,在这一利好面前,地炼企业又面临这样一个现实:伴随2018年以来国际油价走高,利润又因此被吞噬。
来自隆众石化的数据显示,山东地炼综合装置使用成本为3935元/吨的国产胜利原油,7月17日的净利润为每吨亏损130元,而这一数据还未考虑运输等费用。而在6月份,炼厂处理每吨原油平均亏损约300元。
卓创资讯分析师朱春凯向记者表示,这是地炼争取到原油进口权、使用权后,第一次大面积亏损。受此影响,炼厂开工意愿普遍不足。
来自卓创资讯的数据显示,7月18日,山东地方炼油厂常减压开工率为50.7%,开工率再创2017年以来的新低,并陆续有地炼企业开始停工检修。
不过,检修也不是长久之计。“如果完成不了进口指标,下一年的指标会被减少甚至取消。”山东淄博一位石化企业人士称,正因如此,一些炼油厂现在即使有所亏损仍在继续生产。
该人士同时称,“虽然部分拥有加油站终端的炼化企业仍能保持较高利润,但在环保等外部因素趋严的背景下,地炼企业经营压力普遍较大,而原油运输方式的升级,这对于眼下大面积亏损的地炼来说,显得尤为珍贵。”
由青岛港控股的山东港联化管道石油输送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刘晋表示,为进一步推动输油大动脉打通,提升原油板块物流服务能力,帮助炼企业降本增效,董家口港-潍坊-鲁中、鲁北输油管道(二期)三期工程计划2018年9月开工建设,建成后将贯穿东营市南北。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