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落实松紧适度的货币政策,就必须对中小微企业和僵尸企业区别对待——对中小微实体经济融资需求要切实放松;而对产能过剩及僵尸企业要继续从紧,节约并腾挪出较大的金融空间,增强有效金融资源投入,发挥出金融提振经济的应有作用。
莫开伟
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定调了下半年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会议要求保持宏观政策稳定,坚持不搞“大水漫灌”式强刺激。财政金融政策要协同发力,更有效服务实体经济,更有力服务宏观大局。
同一天,央行开展5020亿元1年期MLF(中期借贷便利)操作,为MLF自创设以来单次最大规模的操作。这也被市场人士认为是货币宽松政策的再度确认。考虑到本次MLF放量操作进一步提升了MLF存量,为下一次降准置换打开空间,预计三季度仍有再次降准的可能性。
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在GDP增速基本稳定的情况下,投资增速和工业增速弱于预期,显示经济仍有下行压力。今年的经济下行压力与以往略有不同的是,受到融资收紧的影响非常明显。基于此,在当前外部环境冲击和国内压力的共同作用下,有必要通过宏观政策进行对冲,避免宏观经济和金融风险互相传导和放大。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我国货币政策已从稳健中性向松紧适度的方向有所转化,也就是不再死守降杠杆的硬框框,而是实行有所区别、松紧适宜的灵活货币政策,并以追求稳杠杆为主要目标,增强货币政策的操作技巧和货币政策时机变化的把控能力,确保资金供需面的基本稳定,根据宏观经济运行实际和产业发展现状来调控货币操作,保持适度的社会融资规模和流动性合理充裕,疏通货币信贷政策传导机制,使货币政策能更加贴近金融变化发展形势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而为我国经济持续保持中高速增长营造有利的金融环境。
那么,松紧适度的货币政策该从哪儿落实?从当前看应着重从三方面入手:
其一,对中小微实体经济融资需求要松,主要结合减税降费的积极财政政策,通过实施有效的台账管理等措施,建立金融服务目标责任制,脚踏实地做实事。
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应加大金融监管力度,出台相关监管措施,督促银行金融机构把支持小微再贷款、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贷款优惠利息等政策抓紧落实到位。
与此同时,应当激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将降准资金真正用于支持小微企业和市场化债转股等,激发商业银行发行小微企业金融债券的兴趣,放宽金融债券发行条件,将豁免发行人连续盈利要求落实到位,让中小微实体经济真正感受到松货币政策带来的实惠,有效破解融资难、融资贵困局,从而为实体经济脱困蓄积巨大的金融动能。
其二,对产能过剩及僵尸企业要继续从紧,将紧货币政策落到实处,节约并腾挪出较大的金融空间,增强有效金融资源投入,发挥出金融提振经济的应有作用。
尽管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了较大成效,去产能过剩、淘汰僵尸企业也取得了根本性进展,但目前这方面因为地方政府利益与中央政府政策目标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实施紧货币信贷政策存在一定阻力,致使有限的货币信贷资源没有得到最有效的配置,不少金融资源仍被产能过剩产业和僵尸企业占据着,导致所有货币信贷资源的低效运行,加剧了货币信贷资源的供需矛盾。
由此,各级政府、各级金融监管机构和各级银行机构应以本次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为指针,增强货币政策执行的大局意识,坚决压缩和控制产能过剩领域和僵尸企业的信贷资源,为松紧适度的货币政策实施奠定好基础。
其三,配合积极财政政策,对各级政府在补短板、增后劲、惠民生等方面提供有效信贷服务,提高金融信贷的有效需要,也就是保障融资平台合理融资需求,克服对融资平台全部停止贷款的“一刀切”做法,有效支持各类在建工程或项目尽快完工投资,减少烂尾或停建造成的经济损失。对此还应在三方面发力:
一是加快国家融资担保基金的出资到位,努力实现每年新增支持15万家(次)小微企业和1400亿元贷款目标;
二是鼓励商业银行将贷款投向经济中的薄弱环节或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项目,控制经济下行和企业违约风险,稳定金融经济大局;
三是用信贷金融力量带动民间投资的复兴,为经济企稳回升提供有效的金融推力,可对民间资本在交通、油气、电信等领域的投资提供一定的金融信贷帮助,解决民间资本投资不足的问题。(作者为财经时评人、银监部门人士)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