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华永道被美国法官判罚6.25亿美元,创出了史上最高的会计师事务所罚单记录。该法官认为,普华永道未能发现Colonial Bank的重要客户存在大规模欺诈行为,从而助推该银行于2009年宣告破产, 导致原告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损失巨大。
每经记者 蔡鼎 每经编辑 郭鑫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美国当地时间本周一(7月2日),联邦法官裁定,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PricewaterhouseCoopers LLP)必须支付6.253亿美元(约42亿元)的赔偿金。
去年12月,美国地区法院法官Barbara Rothstein发现,由于普华永道在审计过程中疏忽大意,未能发现阿拉巴马州Colonial Bank(殖民银行)的重点客户存在大规模欺诈舞弊行为,从而助推该银行于2009年宣告破产。
该项罚款创出了史上最高的会计师事务所罚单记录,也引起了金融市场对全球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的长期担忧。
去年12月,美国地区法院法官芭芭拉·罗斯坦(Barbara Rothstein)发现,由于普华永道在2003年~2005年间以及2008年对殖民银行在审计上的渎职,未能发现这家银行的重点客户存在大规模欺诈舞弊行为,从而助推该银行于2009年宣告破产。最终判普华永道赔偿6.253亿美元的罚款。
在判决中,法官罗斯坦同意原告——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ederal Deposit Insurance,以下简称FDIC)的说法,即6.253亿美元的罚款是对普华永道渎职行为评估过后的适当赔偿金额。罗斯坦表示,6.253亿美元的罚款“得到了可靠证据的充分支持”。但普华永道方面曾要求法官将罚款减半。
“当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过程中渎职时,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我们很高兴联邦法院能够认识到这一点。”FDIC的律师斯蒂芬•索伦森(Stephen Sorensen)表示。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前,普华永道曾负责当时全美第六大银行——殖民银行的审计事务。而当时全美第十二大抵押贷款公司Taylor Bean&Whitaker一直在透支其在殖民银行的账户,以弥补公司自身的现金短缺。此外,Taylor Bean&Whitaker还将超15亿美元已经卖给其他投资者的抵押贷款出售给了殖民银行,但普华永道竟没有发现任何问题。
FDIC以其作为殖民银行接管人的身份提起诉讼,该银行曾经拥有超过250亿美元的资产和340个分支机构。根据FDIC的起诉书,Taylor Bean&Whitaker的欺诈行为始于2002年,这家公司不仅将已经出售或承诺售予其他人的抵押贷款重复出售给殖民银行,而且该银行收到的抵押贷款项目中有些没有抵押品,有些已经违约了。
“当欺诈行为被发现的时候,殖民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包含了高达14.7亿美元的被篡改或者导致损失的其他抵押贷款交易,”罗斯坦法官在裁决书中这样写道。
当诈骗案被发现后,Taylor Bean&Whitaker于2009年8月申请破产。随后不久,受牵连的殖民银行也因此破产,成为美国历史上第六大银行破产案,这也使得FDIC损失约42亿美元。Taylor Bean&Whitaker主席李·法尔卡斯(Lee Farkas)和包括两名殖民银行的雇员在内的七人,均被定罪或承认参与该欺诈计划。法尔卡斯也于2011年因欺诈和共谋罪名被判入狱30年。
其实FDIC早在2012年便起诉了普华永道。在2017年12月的裁决中,联邦法官罗斯坦否决了FDIC的一些要求。但她发现普华永道未能通过审计来发现当中的欺诈行为,违反了审计规则。罗斯坦还表示,普华永道根本就没有检查这些抵押贷款的文件,所以没有从根源上制止此次欺诈案。
普华永道辩称,对公司的判决不应该超过3.067亿美元,也不应将殖民银行在Taylor Bean&Whitaker抵押贷款上的损失视为欺诈案的一部分。普华永道在本周一发表的声明中指出,法官此前就发现了殖民银行的员工在审计过程中进行了人为的干涉。
“普华永道对今天的裁决感到失望,我们不认为FDIC有权在这起案件中收回任何损失。法庭此前的调查也发现,大量殖民银行员工曾主动、严重地干预了我们的审计工作。”普华永道的律师菲利普•贝克(Philip Beck)说道。他还称,普华永道计划“尽早对此事提起上诉”。
但法官在周一的裁决中表示,普华永道把欺诈相关损失的定义“人为地收窄”了,普华永道的疏忽更可能直接造成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高达42亿美元的巨额损失。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还注意到,普华永道只是此宗案件中最新一家被罚的机构。Taylor Bean&Whitaker的外部审计机构德勤(Deloitte&Touche LLP)今年2月28日还同意支付1.495亿美元来解决美国司法部的指控。负责殖民银行内部审计事务的Crowe Horwath LLP今年4月也以6000万美元了结了来自FDIC的诉讼。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