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主体和经济基础的再造已取得一定效果,但上层建筑、生产关系调整和变革还存在着一些滞后,未来应该要为企业高质量发展、创新发展创造更良好的外部条件。
每经记者 李可愚 每经编辑 陈星
“我们中国怎么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没有高质量的发展,没有匠心臻品,没有过硬的技术和产品,我们谈竞争和抗能就底气不足。相反,如果每个企业都能做到全行业第一,我们哪怕只做产业链上的一块玻璃、一块模块、一个螺丝钉,我们都会在世界上畅通无阻。”
针对中国在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应如何更好的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在6月23日由中国企业评价协会主办的“匠心臻品•企业评价指标体系”发布会期间,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达了这样的观点。
目前,中国的制造业和产品处于一个怎样的水平?据陈文玲介绍,前不久她刚刚结束了在福建的考察,考察期间,她亲身感受到中国的制造业实力有其独到的优势,在一些领域里能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她以考察期间参观的一家玻璃制造企业为例:“我们看到玻璃的渐变颜色,看到纳米的涂层使水瞬间从玻璃上滑下去,并带走灰尘。我们看到玻璃能够隔音,看到玻璃能够采光,而且通过光伏发电变成电能,使它成为汽车里面电的来源。我觉得这一块玻璃的文章越做越好,越做越精彩。”她进一步指出,这样的企业践行了大国工匠的精神,也是中国实体经济应该走的道路。
不过,陈文玲也指出,我国经济主体和经济基础的再造已取得一定效果,但上层建筑、生产关系调整和变革还存在着一些滞后,未来应该要为企业高质量发展、创新发展创造更良好的外部条件。
对此,她具体提出多点建议:一是为企业创造高质量发展的外部环境,大幅度提高国家标准和企业标准,从而把中国标准、中国质量变成世界最高的标准和质量;二是要创造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供给,创造更好的体制机制规则标准;三是为企业家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让舆论氛围对企业家更为宽容;四是在国际舞台上有效利用大国力量为企业家和企业发展提供支撑。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