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正川认为,我国企业的成功之道在于“科技与商业双轮驱动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先导并在某些领域实现科技创新领先,是今日企业成功的必然之路。
每经编辑 赵桥
回首四十年改革开放的艰辛历程,整个国家都拜其所赐,自力更生富强文明起来。深圳作为改革开放最具代表性的城市,从一个小渔村发展为世界级的科技创新城市,这种现代历史魔幻剧激发所有有进取心的企业家的探究欲望,渴盼揭开深圳的秘密,破解企业创新运营之道。同时,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生命科技等高科技的逐步兴起,必将对现有的社会经济格局产生很大的冲击,众多的企业领袖已经听到了“第二次机器革命”的脚步声。
50多位上市公司董秘及其他高管组成的访学团于6月7日至8日参加了由每日经济新闻主办、中国上市公司董秘对话活动提供智库支持、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及创见研究院联合主办的“大道之行——去深圳对话好公司”的活动,本人忝为课程教授和他们共同探访了中国的乃至全世界的科技创新之城——深圳,通过较有代表性的老中青三类高科技公司的参访(最年轻的柔宇科技、中年的华大基因以及成熟的华为公司),深度学习探究我国企业创新之道与未来趋势。
通过对这些企业的参观、企业高管的访谈以及各企业家分组讨论总结,我对这次参访形成了如下一些观点,分享给大家。
深圳从全球低成本加工中心到世界增值制造工厂,再到目前逐步成为全球科技产业的中心之一,其秘诀在于创新与创业的兴旺。
深圳的发展动力有内外两方面:其内在动力在于这个城市年轻,没有包袱,政策限制少支持多,人员年轻,敢试敢闯,整个城市充满了鼓励创新、包容犯错,高歌猛进奋斗不止的企业家精神;其外部的重要条件在于,当地产业链比较完备,特别是电子产业聚集效应明显。
市场驱动技术发展,然后进一步推动技术的深化发展和产业化成为深圳的发展路径。所以,市场成为企业的第一选择,也决定了很多企业的兴衰成败。在这样的环境中诞生出华为、腾讯、平安这样的市场为先,同时在某些领域也出现了全球科技领先的企业,而且会有越来越多的新创企业走得更远发展得更好。
新的智能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必将对企业的发展带来很大冲击。传统制造企业转型为智能制造企业成为必然的选择,未来智能转型的三个关键因素是人工智能、3D打印和物联网,基于这三方面技术企业的发展,会使得整个智能制造业蓬勃发展。
有些大的企业定向发展通用的人工智能能力或网络数据传输通道,并赋能给其他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也会依据各自的产业优势选择专攻人机交互(比如智能音箱),或场景化人工智能应用微创企业,最终形成人工智能产业的生态化。这个生态中,有些企业为用户提供智能终“端”应用服务,有些企业提供数据传送“网”络通道服务,让各终端数据汇聚起来成为人工智能发展的基础,有些企业提供“云”大脑服务,这种“端网云”的体系将为我国智能制造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生态化体系(所有的企业都将归到这个体系中)。
基于上述对于深圳的创新动力源的分析,以及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规律探讨,我认为,我国企业的成功之道在于“科技与商业双轮驱动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先导并在某些领域实现科技创新领先,是今日企业成功的必然之路。此次参访的三家企业也验证了这个规律。
第一个参访的企业是华大基因,我觉得汪建董事长领导下的华大基因是一家很有家国情怀的公司,他们的基因科技、生命科技,其所发表的科学论文都很高大上。华大基因提倡发现、发明、发展,希望走一条提供贯穿生命周期的基因组医学解决方案之路,目前在基因测序、产前检测、感染传染检测和遗传疾病检测等方面都有可观的进展。但是生命与基因技术本身很玄奥、神秘,普通老百姓不了解,也不够理解它,所以这是一个有待开发的市场。
按照华大基因的推测,应该接受子宫检测的人群是4亿,但目前接受检测的只有几百万,可见目前市场成熟度比较低。而换个视角看,这也恰恰说明市场空间很大。华大基因的某些检测技术已经较为成熟,在科技与商业的双轮驱动战略中,华大基因需要大大增强其市场拓展和商业模式创新能力。
第二个参访的是柔宇科技,我看到的是惊艳激情。我们去参访时适逢公司的全球首条类六代柔性显示屏生产线在深圳成功点亮投产,公司高管团队处于非常兴奋的状态中。据称,公司刘董事长几天以来每天都只睡1个小时,充分反映了他的兴奋和激情。这个团队都很年轻,很有激情,产品让我感到惊艳,轻便灵巧,非常漂亮,而且他们也生产柔性的传感设备,所以在展示和感知两个方面他们都取得了世界领先的地位,足以令国人自豪。
然而,在这个开始量产柔性显示屏的时刻,我却没有发现已经实现的大规模装备应用场景。我认为,在这种非颠覆性创新市场中,纯粹科技驱动的模式走起来会很艰难。新技术的应用本身需要整个产业链的配合,是需要时间进行磨合的。如果在量产即将开始之际,这个问题还没有明确的解决方案,那可能说明市场现存同类产品具有一定的生命力,较难被替代,这个市场的痛点还不够痛,市场空间不足。柔宇科技,也同样需要强有力的市场拓展和商业运营的人才。
第三个参访的是华为,华为给我的印象是大气、务实和前瞻。公司比较有远见,很早就布局其科技与商业的双轮并进,符合我国企业发展的规律。同时,进入科技“无人区”以后,华为内部开始提倡包容失败,包容错误的创新文化。
华为认为,ICT基础设施将成为智能世界的基石和平台,他们通过聚焦ICT基础设施和智能终端,提供一个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的平台,让合作伙伴的内容、应用、云在上面“生长”。华为云技术为我国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了数据传送、分析的通道,也为相应的企业应用提供了人工智能分析的云大脑,其普惠云服务的战略决策,必将推动我国各级企业的人工智能应用。
走过这三家企业,我的心情很激荡。一方面,深深地为我国企业取得的科技进步感到自豪和骄傲,感慨我国企业从低端代工成长为重要的国际科技创新力量,筚路蓝缕、砥砺前行是中华民族的真正脊梁。
另一方面,我认为,我国的新创企业仍然没有完全勘破“技工贸,贸工技”的迷雾,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企业发展有其规律,不同的阶段要干不同的事,采取不同的策略,从零到一可能需要“技工贸”,从一到十可能需要“贸工技”,从十到百可能又需要“技工贸”,这就需要企业高层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和高超的商业技巧,在理性与感性,在科技与商业的螺旋式上升中掌好舵,领好航。
(本文作者为复旦大学智慧城市研究中心副主任胥正川)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