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国务院部署全面清理各类证明事项

    每日经济新闻 2018-06-07 00:21

    建筑地产领域曾长期存在申请、审批流程长的问题,在房地产领域,过去有“盖几百个章房子才能建好”的说法。不过,近年来国务院提出多项简政放权措施,有效压缩了企业成本,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很重要的一环,也能够为企业创造更好的营商环境,提高企业运营效率。

    每经记者 李可愚    每经编辑 贾运可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昨日(6月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在市场监管领域推进管理方式改革和创新,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决定全面清理各类证明事项,更多消除群众和企业办事烦恼;确定进一步建设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的措施,以诚信立身兴业。

    值得注意的是,在全面清理各类证明事项方面,会议决定,年底前先行取消申请施工许可证时需提交的资金到位证明等一批证明事项。分析认为,这有助于缓解建筑地产领域存在的申请、审批流程长问题,提高企业运营效率。

    无法可依证明一律取消

    实际上,对于“全面清理各类证明事项”,今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对此已有明确指示。报告指出:“清理群众和企业办事的各类证明,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一律取消。”《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在昨日举行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全面清理各类证明事项的目标和任务得到了细化。

    会议决定,顺应企业和群众呼声,全面清理各类证明事项。一是对国务院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等设定的证明事项,可直接取消的要立即停止执行,并抓紧修改或废止规章、文件。年底前先行取消申请施工许可证时需提交的资金到位证明等一批证明事项。二是对法律法规有规定,但可通过法定证照、书面告知承诺、政府部门间核查等涵盖或替代的证明事项,要提请修法,依托信息共享和信用体系予以取消。三是对各地自行设定的证明事项,除地方性法规规定外,最晚应于年底前取消。四是各地区各部门要及时公布取消和保留的证明事项清单,对确需保留的要逐项列明设定依据、办理指南等。清单之外,政府部门、公用事业单位和服务机构不得索要证明。

    其中,“取消申请施工许可证时需提交的资金到位证明”可谓与建筑业和房地产领域关系密切。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建筑地产领域曾长期存在申请、审批流程长的问题,在房地产领域,过去有“盖几百个章房子才能建好”的说法。不过,近年来国务院提出多项简政放权措施,有效压缩了企业成本,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很重要的一环,也能够为企业创造更好的营商环境,提高企业运营效率。

    值得一提的是,近段时间以来,各地已在证明事项清理方面取得了不错成效。以北京市为例,此前北京市政府审改办发布消息称,2018年3月北京取消了第三批76项证明事项,涉及企业设立、经营许可、困难救助、就读升学等各个方面,加上此前两批已经取消的151项,北京已累计清理各类证明超过200项。

    坚决守住信息安全底线

    在昨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另一与深化放管服改革密切相关的事项为: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市场监管方式。

    所谓“双随机、一公开”,即在监管过程中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抽查情况及查处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对于这项改革的作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曾撰文评价称,“双随机、一公开”机制的确立,体现了政府监管改革在理念上的完善。在政策上的衔接,标志着“放管结合”进入了承前启后的关键环节。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指出,“双随机”抽查机制表面是工商、质检等市场监管部门管理方式的改变,实际上是对整个市场行为的校正,将对维护市场秩序、保证市场公平产生深远的影响。

    昨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市场监管方式。一要推动市场监管日常检查“双随机”方式全覆盖,检查结果全部公开。对有投诉举报等情况需要专项或重点检查的,也要严格规范程序。二要加强顶层设计,统一“双随机、一公开”制度和流程,整合各类市场监管平台。三要推进跨部门综合执法、联合监管,减少多头多层重复执法。四要提升基层执法能力,完善考核和问责免责办法。此外,会议还要求,各有关部门都要推出有利于促进市场公平和效率的监管创新举措。

    除全面清理各类证明事项及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市场监管方式外,昨日的会议还要求,进一步建设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的措施,以诚信立身兴业。会议指出,要坚持应用导向、立法先行,进一步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一是围绕优化营商环境加快构建以信用为核心的监管机制,推广告知承诺制。二是建立黑名单制度,强化信用约束,对侵权假冒、坑蒙拐骗、虚假广告等违法违规行为要公开曝光、坚决整治,让失信者受到惩戒和震慑。三是坚决守住信息安全底线,保护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四是加快推进重点民生领域信用体系建设,增进群众福祉。五是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信用建设,发展第三方征信服务。强化政府部门诚信建设,依法依规处理“新官不理旧账”问题。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证监会:增加对创新企业特殊情况和相关风险的尽职调查要求

    下一篇

    网络强国三年行动确定三大任务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