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王星平
2013年,物流界飞出一只名叫“菜鸟”的鸟儿。虽然当时还是“幼鸟”,但从一开始就含着金钥匙出身,这注定了他的不平凡。
随着阿里的不断加持,菜鸟成长迅速。短短5年时间里,这只鸟儿飞遍全球,并且速度越来越快。5年时间,就已经从当年的创业公司变成一只估值500亿元的“独角兽”。
如果5年为一个周期,下一个5年,菜鸟如何蜕变?在5月31日举行的“2018全球智慧物流峰会”上,菜鸟总裁万霖宣布,将全速进入“科技+新零售+全球化”的新物流赛道。
▲等待装入菜鸟洲际航线的货物
正如菜鸟网络自己一直所强调,菜鸟不是一家物流企业,而是一家科技公司。菜鸟ET物流实验室负责人张春晖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无人技术会是菜鸟的发力点,而让无人车应用到更多场景中是接下来3到5年的计划。
“无人驾驶是未来的趋势,但是我们认为在物流行业更先会落地更快一些。”张春晖进一步表示,在可能落地的场景中,干线高速路段与城市末端这两个环节应该会最先应用无人车技术。而这两个路段,末端的商业化会更加快到来。
今年4月,菜鸟打造的专门用于物流末端配送的无人车在杭州进行首次公开路测。而早在2015年,菜鸟无人车项目就开始启动,期间也先后发布过多款无人车。例如在2016年9月,菜鸟就发布了第一款上门到末端的配送机器人,此后,菜鸟又推出了提供园区环境末端配送服务的配送机器人。
在默默升级多款无人配送车后,菜鸟终于决定让这款路测的“基普拉斯”(Gplus)无人车年内实现量产商用。
对于今年的商用范围,张春晖表示,首先会在杭州的社区与学校等场景内进行商用,之后会尽快推广到其他一二线城市。但量产数量,菜鸟并未向记者透露。
“之所以今年我们要做批量化的生产与商业化的探索,就是因为菜鸟无人车稳定性、安全性已经到了一个水准。如果一切按照我们的计划的话,菜鸟会是中国第一家在最后一公里实现量产自动化配送的公司。”张春晖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说。
事实上,近几年人类对于无人驾驶技术的探索一直在进行,尽管技术逐渐成熟,但提供出行服务的无人驾驶汽车安全事件频频出现,也让消费者对于无人驾驶汽车望而却步。相较于无人驾驶乘用车,用于物流配送的无人车似乎能更快出现在消费者日常生活中。
一方面,快递包裹量在快速增加;另一方面,人口红利在消失,人力成本上升,这使得物流企业都在加速无人车商业化的实现。
“2017年中国快递量已突破日均1亿件,根据此前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的预测,未来不超过8年,一天就会有10亿的包裹。然而今天全国快递员数量大概300万左右,要配送10亿单包裹,可能需要3000万快递员,在老龄化日益严重劳动力不足的情况下,快递配送模式必须改变。”张春晖表示,无人末端配送车是末端运力的补充,可以实现7天24小时配送,为快递员减压。
如今菜鸟无人车商用在即,但距离全面覆盖,除了技术层面的完善,业内人士认为,还需要考虑经济学方面的因素,例如成本问题。
菜鸟首席技术官谷雪梅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无人车的应用,除了要达到增效,还要达到降本的效果。目前菜鸟正在保证无人车性能的基础上,尽量降低其成本。等到哪天技术与成本都达到一个平衡状态,全面商用也就会快速到来。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