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中国联盟秘书长王艳辉认为,当前AI手机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智能手机上的应用都依赖于底层核心能力,即人工智能芯片。如果在芯片上不能突破,AI手机就不可能真正成功。
每经记者 王晶 每经编辑 张海妮
随着AI的发展,AI如今已渗透到很多行业,智能手机行业自然也不例外。《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绝大多数手机品牌厂商均提出了AI的概念和相关功能。比如,三星的AI助手Bixby、vivo X21中加入的Jovi AI助理、华为旗舰机搭载的麒麟970芯片及苹果的A11 Bionic神经引擎等。
不过,在AI火遍手机圈的同时,行业内也出现了一些“跟风式”AI的乱象:算力无本质提升的包装式AI、功能无实质落地的炒作式AI、缺乏生态建设的封闭式AI等。对此,手机中国联盟秘书长王艳辉5月24日告诉记者,“当前的AI手机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智能手机上的应用都依赖于底层核心能力,即人工智能芯片。如果在芯片上不能突破,AI手机就不可能真正成功。”
当下,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现增长乏力迹象。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4月,国内手机市场出货量为3425.1万部,同比下降16.7%;2018年1~4月,国内手机市场出货量为1.22亿部,同比下降23.7%。
“市场增长放缓主要原因在于,市场上缺乏让人兴奋的产品或创新,刺激用户主动换机的因素不够丰富;再者,手机的品质都有大幅度提升,消费者被动换机的数量也在下降。”OPPO副总裁吴强此前在接受采访时曾如此表示。
“不过,在5G来临之前,行业内已经对手机创新的几个方向达成了共识,分别为:全面屏、屏下指纹识别、人工智能。但实际上,全面屏和屏下指纹识别对用户的体验来讲,只是一种改善型的创新,而AI和手机的结合,将会真正打破行业的创新瓶颈。”
事实上,消费者对终端侧人工智能的热情正在日益增长。根据CSG Systems International发布的一份最新报告显示,千禧一代的年轻人认为,人工智能是智能手机的必备功能;超过53%的受访者表示,愿意为配备人工智能特性和功能的设备支付更高的费用。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绝大多数手机品牌厂商均提出了AI的概念和相关功能。比如,三星的AI助手Bixby可以通过摄像头完成智能翻译、汇率转换等;小米MIX 2S内置了小爱同学语音助理,只要用户和手机说话,就能实现发红包、查找照片、关灯开灯、控制家居等功能。此外,还包括华为旗舰机搭载的麒麟970芯片,以及苹果A11 Bionic神经引擎等。
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认为,“人工智能将会成为未来5~10年影响手机行业竞争格局的最关键因素之一。人工智能引入到手机之后,手机成为‘没有胳膊腿的机器人’,AI可以像人的眼睛一样,看到这个世界,未来智能手机将会极大地改变人类生活。”
不过,在AI火遍手机圈的同时,行业内也出现了一些“跟风式”AI的乱象:算力无本质提升的包装式AI、功能无实质落地的炒作式AI、缺乏生态建设的封闭式AI。对此,荣耀总裁赵明指出,“AI不是一个功能、一个模块或一项技术,而是由芯片算法、系统等共同组成的完整系统。很多品牌没有搭载AI芯片也叫AI拍照,那个能力都是很有限的。”
王艳辉告诉记者,当前AI手机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智能手机上的应用都依赖于底层核心能力,即人工智能芯片。如果在芯片上不能突破,AI手机就不可能真正成功。
此前,用于图像处理的GPU芯片因海量数据并行的运算能力,被最先引入深度学习。2011年,当时在谷歌就职的吴恩达将英伟达的GPU应用于“谷歌大脑”中,结果表明12个GPU可达到相当于2000个CPU的深度学习性能。此后,多家研究机构都基于GPU来加速其深度学习神经网络。
然而,随着AI的快速发展,GPU在三个方面显露出局限性:无法充分发挥并行计算优势,硬件结构固定不具备可编程性,运行深度学习算法能效不足。基于此,全球科研界及企业等竞相开发更加适用的人工智能芯片,尤其是适用于移动通信时代的芯片。
目前,只有华为和苹果两家智能手机厂商拥有AI自研芯片。相较之下,手机芯片厂商联发科使用的则是“双核APU”,通过多颗DSP的能力来提升图像后处理的运行效率,再做AI相关的图像处理算法;而联发科的劲敌高通则运用了CPU、GPU、DSP三大模块进行AI运算,通过神经处理引擎(SNPE)对具体的AI任务进行分析与下发。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5月24日上午,高通子公司Qualcomm Technologies,Inc.宣布推出基于10纳米制程工艺打造的骁龙710移动平台。据公司产品管理副总裁Kedar Kondap介绍,骁龙710集成了多核人工智能引擎(AI Engine),并具备神经网络处理能力。
对于上述AI芯片孰优孰劣,业内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但毋庸置疑的是,只有处理器性能强悍的手机才能带来更加智能化的体验,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