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陈述 每经编辑 刘若尧
陕西省一季度经济数据近期公布,全省实现生产总值4989.14亿元,同比增长8.5%,高于全国1.7个百分点,在31个省份中,增速排名第5。
将数据放在更长的时期来看,这是陕西自2015年一季度以来的最高增速。再往前看,2000年GDP总体排名21位,2017年则在15位——陕西是新世纪以来,经济排名上升最快的省份,没有之一。
但需要指出的是,透过这些数据,依然能看到痼疾的存在。如对初级能源的依赖、“第二增长极”缺位等等。且排名越往上走,压力越大,化解痼疾的诉求亦愈发迫切。
陕北的“宿命”
我们还是从历史中寻找答案。
陕西省各市2018年一季度经济数据亦已公布,其中变化最大的是延安市。延安市一季度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2%,是近五年最高位次。虽然这个增速仍低于全省,但让我们先观察陕北以往的数据。
下图是2000年以来,延安、榆林与陕西经济的增速对比。不客气的说,延安过去的十年,榆林过去的五年,可谓失落、失意。
直到2017年,陕北经济增长回暖,才再度跟上了全省步伐。
来源:WIND
为什么要拿陕北说事?其实,陕北经济波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陕西经济发展动力的变化。
陕西从地理上分为关中、陕南、陕北三个部分,我们看一下区域发展对比情况。为比较方便,这里将西安从关中区域单独取出。下图反映了2000年之后,陕西四大区域经济在全省占比变化情况。
来源:WIND
可以这样讲,2000年以来陕西经济在全国排位上升,陕北地区是做出了很大贡献的,特别是2005-2011年间,伴随煤炭、石油价格的景气,陕北经济实现了较快的发展,陕北老乡飞扬的音容,余韵至今绕梁。
2012年至2016年,由于能源价格低迷,陕北经济遇到了较大困难。此时,陕南、西安开始发力。
而进入2018年一季度,上图表示陕北占比的喇叭口,又开始扩张。只是不知,这是新的起点还是新的宿命。
能源经济的底色依然明显
上面提到“宿命”二字,“宿命”既是上天赋予,亦是自我选择。
分析陕西经济,一个绕不开的词就是“能源”,陕西煤炭、石油储量丰富,这是大自然的馈赠,但同时也为陕西经济赋予了始终褪不去的深沉底色。
能否摆脱对能源的依赖,是陕西经济再向前的关键所在。
让我们看看那些摆脱了的,和不能摆脱的。
数据显示,2018年一季度,陕西能源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2%,较上年同期加快3.4个百分点;非能源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8%,较上年同期加快1.8个百分点。
从数据上看,能源工业与非能源工业的增长是齐头并进的。
从产值上看,陕西三大主要能源工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总产值在全部工业中的占比,2007年为39.9%,2016年降至21.46%,2017年则为30.3%。
再来看利润,2017年,陕西能源工业利润总额1100.5亿元,非能源工业1085.4亿元,就创造利润的能力来讲,能源工业与非能源工业同样并驾齐驱。2018年1-2月,陕西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41.4亿元,同比增长38.1%,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这些数据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焦虑?
我们看下面两张图。
来源:WIND
来源:陕西省统计局
这两张图,上面一张是2011年以来神木煤炭的价格变动,下面一张是2011年以来陕西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变动。
显然,尽管陕西近年来大力开展能源“三个转化”,结构不断优化,貌似摆脱了对初级能源的依赖。但实际上,去年以来的煤炭价格上涨,依然是陕西能源工业增长的重要动力。
换句话说,陕西工业,生产摆脱了能源依赖,利润增长的来源,依然有深刻的能源烙印。
“第二增长极”缺位
未来,陕西经济追赶超越,依靠谁,靠什么?
发挥大西安辐射带动作用毋庸置疑,抓紧打造陕西经济增长“第二极”亦尤为迫切。
陕西目前是较为典型的“单核驱动”。下表是2017年26个省会城市经济总量占所在省的比重情况,西安占比排名第7。
来源:WIND
总体看,经济体量比较大的省份,其省会城市经济占比往往较低。如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等,均是明显的例子。
我们再换个角度。
陕西2017年经济总量排名第15位,我们把前面14个省份和后面11个省份分为两组,计算这两组省份中,省会城市占本省经济的平均比重。
排名高于陕西的14个省份,省会城市占本省经济的平均(加权)比重为22.1%,后11个省份则为28.4%。
陕西如需要再进位,靠西安一地“单核驱动”,显然有些吃力。
我们看目前经济总量排名前8位的省份与陕西的对比情况。
来源:WIND
全国经济排名前8位的省份中,前30%城市占全省经济比重基本超过50%,呈现较为明显的各地共同发力态势。广东省前30%的城市占全省经济比重达到70%以上,主要是广州、深圳两个一线城市的双轮驱动。
于陕西经济而言,当前迫切需要有其它城市站出来,与西安共同撑起追赶超越的重任。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