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扩大内需”,这是继2014年12月后,政治局会议再提“扩大内需”,也被很多机构视作我国货币和财政政策微调的“风向标”。但是,此“扩大内需”非过去意义上的、靠货币支持的“扩大内需”,而是结构调整导向的内需、高质量发展导向的内需。
李宇嘉
近期,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扩大内需”,这是继2014年12月后,政治局会议再提“扩大内需”,也被很多机构视作我国货币和财政政策微调的“风向标”。联想到上次财政货币政策调整后,2015~2017年新一轮房地产市场启动,借助债务扩张,地方政府融资放量,基建投资快速增长,上下游周期行业到现在仍处在景气位上。再加上,近日央行“定向降准”缓解资金面紧张,以及今年一季度PSL翻倍等,引发了大家对楼市从“政策底到市场底”的逻辑判断。近日,A股房地产板块逆势上扬也与此有关。
确实,内需在下滑。2017年的GDP增速为6.9%,其中内需贡献6.3%,贡献度较2016年下滑了1个百分点。2018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长6.8%,高于全年6.5%左右的目标,较去年三四季度持平。
细分来看,作为内需“大头”的固定资产投资,尽管同比增速较去年四季度小幅回升,但基建投资增速连续4个季度下滑,3月增速创2017年以来新低;PPI从2017年四季度的4.9%降至2018年一季度的3.1%,制造业投资增速回落的趋势已确立。
由此,房地产投资支撑固定资产投资的说法是成立的。今年一季度,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长10.4%,再次站上两位数并创下2014年三季度以来单季增速新高。但是,去年三季度以来地产销量增速几近归零,今年1~3月累计增速仅为3.1%,而去年底以来房地产融资渠道全面紧缩,债券和非标融资甚至冻结。销售回款放缓叠加融资受限,土地出让增速已降至0.5%,按照开发投资滞后销售6~12个月判断,地产投资增速将在三季度后回落。
近年来,城乡居民消费较为旺盛,一直维持10%以上的增长。但去年三季度以来,消费增速连续下滑,今年以来更是跌入“个位数”。今年一季度,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较去年同期下滑0.8个百分点。随着居民杠杆率快速攀升,特别是近年来“加杠杆”买房遍及全国大中小城市,再加上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增速持续走低,未来消费增长并不乐观。再考虑到,今年外需可能回落,“扩大内需”乃应有之义。
但是,此“扩大内需”非过去意义上的、靠货币支持的“扩大内需”,而是结构调整导向的内需、高质量发展导向的内需。
政治局会议开宗明义地指出,经济运行延续稳中向好态势,新产业成长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态势良好,经济运行内在稳定性有效提升,质量效益保持较好水平,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良好开端。该表述对应了十九大以来不断强调的“质量型”取代“速度型”的增长路径转换。而且,在提及完成全年目标时,会议强调“关键是要主动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对表,对得上的加紧推,对不上的及时改。”这意味着或构建新考核体系,吸取过去“项目匆忙上马”的教训。
由此,货币投放监管就要严格。4月25日“降准置换MLF”,尽管有缓解银行资金面紧张、释放长期低成本资金的效果,但从根本上,“定向降准”是为了对冲去杠杆从严和资金面紧缩的局面。2017年以来,银行表外业务“回表”后,倒逼资本计提、存贷比触顶,而银行表内负债(核心存款)增长缓慢、存款流失和成本上升。最终结局是,表内信贷难以承接实体融资需求,社会融资下降,3月社会融资增速创历史最低水平。
过去5个月,新增表外融资同比减少3万亿元,资金从“空转”到“回表”,融资利率自然下行。但2018年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较上年同期少增1.33万亿元,而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加权利率自2016年四季度以来已连续5个季度攀升。因此,“松货币、紧信用”将是下一阶段货币政策的主基调,也就是以“紧信用”去杠杆、资金回归实体,以“松货币”来降低利率,为扩大内需提供宽松的资金环境。“一紧一松”,这就是“保持货币政策稳健中性,注重引导预期”的逻辑。
关于未来政策安排,全力打好“三大攻坚战”仍排在首位。三大攻坚战中,首要的就是去杠杆。作为结构性去杠杆的主体,不管是地方政府还是房地产,杠杆率仍在历史高位。因此,结合全球货币紧缩趋势等,消除信贷、股市、债市、汇市、楼市等5大领域的风险隐患,加上2017年以来去杠杆偏紧,实体融资受阻,需要逆风向调节的货币政策回归中性。但重申“三大攻坚战”排在首位,加上“松货币、紧信用”配合,货币中性意在对接实体。
事实上,配合结构调整导向和高质量发展导向的内需,货币政策调整已取得成效。今年3月末,产能过剩行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下降1.7%,CDR(中国存托凭证)机制支持“四新”(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企业上市,具有资产出表的“降杠杆”效应ABS全面放量,地方债务“专项化”既支持基建又能控制债务等。因此,“松货币”保持资金面友好,但并非像过去一样,资金流入地产和地方融资平台,而是配合结构调整和“紧信用”,支持内需和实体经济。
此次会议提出“持续扩大内需”,本质上就是要夯实上述既定路径。当然,全球量宽结束、出口拉动终结等新形势,坚定了管理层优化既定路径,进一步扩大内需的决心。首先,针对会议强调“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积极支持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发展”,通过降低融资成本、减税、CDR创新让独角兽回归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树立新产业内生增长机制;其次,雄安新区、海南自贸港建设、乡村振兴、棚改和县域去库存、农村危房改造、租赁住房建设、集体土地入市、取消二元户籍隔离等,都是增量战略改革,也是我国强大的内需潜力。建立资金防火墙,杜绝增量领域“房地产化”、泡沫化,这是确保内需潜力释放的第一要务;最后,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2017年,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42.3%,达到发达国家的70%,这样的内需能应付任何外部冲击。关键是,要在公共服务均等化、补欠账上下功夫,要在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建设公共服务型财政上“啃硬骨头”。货币政策方面,普惠金融发展、租赁金融支持、首套房贷款低利率等都是重点。
(作者为资深地产研究人士)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