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滔环保办公室工作人员称,本次被生态环境部提及的问题,客户的不规范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客户在回填复绿的过程中,对有机营养土的堆放可能有一些不规范,未按照行业通用的规范操作;第二点是更重要的,使用营养土进行回填复绿的土地,客户在办理相关手续上,可能没有获得相关政府对该事项操作的许可。
每经记者 邱德坤 每经编辑 宋思艰
▲海滔公司所在地 每经记者 邱德坤/摄
由于在4月22日被生态环境部单独通报,涉嫌非法倾倒污泥的广州海滔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滔公司),正受到外界的极大关注。今日(4月25日)下午,作为海滔公司母公司的中滔环保(01363,HK)称,目前海滔公司正先后迎来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的督察。
而本次事件的来龙去脉,似乎仍待观察。《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生态环境部通报的上述问题,在2017年8月就出现过一次。今日晚间,中滔环保办公室一位工作人员称,这两次出现的问题均是用户购买海滔公司有机营养土后,存在使用不规范所致。
位于广州市增城区新塘镇的海滔公司,主营业务为污水处理及其再生利用,收集、贮存、处理、处置生活污泥,主要承接处置广州市城镇污水处理污泥。据中滔环保2017年半年报显示,上市公司的三大业务板块分别是:水处理业务、污泥及固体废物处理业务、危险废物处理业务。而海滔公司是中滔环保从事污水处理及污泥处理的实体。
今年3月,生态环境部收到群众举报,海滔公司涉嫌非法倾倒污泥。随即,生态环境部派出暗查组,通过蹲点、跟踪和无人机拍摄等手段,掌握了海滔公司涉嫌非法倾倒污泥的证据材料。
对此,中滔环保在4月24日,将其归于“使用再生资源产品的正常生产行为,不属于非法倾倒固废污泥”。
4月24日,中滔环保在邮件中回复记者称,生态环境部提及的上述问题,是广州碧桂园凤凰城扩建项目征地的岗丰村村民向海滔公司购买营养土产品,与海滔公司签约的岗丰村村民,组织了车辆为运载该项目承包的园林造地使用。
而暗查组在调查期间发现,海滔公司于每日19时至23时,将污泥集中运至距离该公司约12公里的广州碧桂园陈家林建筑工地,每天运出的污泥在15车次左右,每车次约20吨。而生态环境部的暗查组使用无人机跟踪运输车去向,发现其在建筑工地倾倒污泥后原路返回,期间使用钩机配合倾倒,并使用土方将污泥覆盖填埋。
据中滔环保介绍,本次双方签订的合同规定,海滔公司的供应能力为每月不少于500吨,具体按购买方的实际需求供货,卖家所购营养土仅用于回填复绿,合同期1年。
不过,随着各级政府相关部门依次进场督察,中滔环保将通报问题的原因,指向了海滔公司的客户。
中滔环保今日下午介绍道,自4月22日起,区(增城)、市(广州)、省(广东)与部(生态环境部)的督察组已依次进场,公司也迅速采取行动配合相关部门的督察。现经调查发现,对有机营养土的使用,买家存在不规范使用的问题。目前,(海滔公司)正严格按照要求,并在相关部门的监督下,回收该批有机营养土。
上述办公室工作人员称,海滔公司现已停止接收污泥和卖出有机营养土。至于对本次涉事的客户,海滔公司实际向其出售了多少营养土,中滔环保方面还在统计当中。不过,海滔公司已回收了34车的涉事有机营养土。
值得注意的是,海滔公司涉嫌非法倾倒污泥的问题并非第一次,但中滔环保却将造成事件的原因,均归结于客户对产品的不规范使用。
《增城日报》曾报道,2017年8月15日晚上11时,村民温某打着填埋石场水坑种树的理由,叫货车司机陈某从海滔公司永和污水处理厂运出三车污泥,倾倒入水坑后,用红泥掩盖。正当货车倾倒污泥时,沙滘村联防队员赶到,人赃俱获。报警后,仙村派出所带走一名当事人,并当场查扣一台钩机和一台货车。
中滔环保今日对此回应称:“这些产品在外销给不同用户使用时,部分用户存在不规范行为,牵连到生产厂家”。
上述办公室工作人员认为,这两次事件,海滔公司都是受到牵连,均是客户主观行为。对于《增城日报》提及的事件,因当事方已经被警方控制,公司不方便回复客户的具体不规范行为。
其表示,至于本次被生态环境部提及的问题,客户的不规范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客户在回填复绿的过程中,对有机营养土的堆放可能有一些不规范,未按照行业通用的规范操作;第二点是更重要的,使用营养土进行回填复绿的土地,客户在办理相关手续上,可能没有获得相关政府对该事项操作的许可。
上述工作人员称,可以确定海滔公司生产的有机营养土没有质量问题,主要问题是在产品销售上。今后,在销售有机营养土产品的前期,海滔公司销售人员将查看客户使用有机营养土是否有相关批文;销售后期,还要从终端进行回访和抽查,确保客户将海滔公司出售有机营养土,是按照合同约定使用在了合适的地方。
上述工作人员介绍称,公司的上述工作一直有进行,这两次事件的发生,进一步加速了公司参照政府部门的要求去落实该制度。至于各级政府部门的督察情况,不方便对外透露。但当地群众有反映,公司当然积极配合政府部门的调查,等督察完毕后,中滔环保将对外进行说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