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夜读 | 勤奋,是这个时代最被低估的美德

    天天成长研习社 2018-04-25 22:31

    来源:天天成长研习社(Taocituzi77)

    作者:陶瓷兔子

    01

    亲戚家的小表妹今年毕业,加了我微信,兴致勃勃的讨教写作技巧和方法。

    我把自己所有能拿得出手的经验和习惯倾囊相授:每天至少要保证一个小时的阅读,阅读的时候怎么把案例和理论归类整理,每周如何归类复盘碎片化信息,写文章之前怎么写框架,写完之后怎么修改等等等等...

    还没等我巴拉巴拉说完,她就迫不及待的插话:

    姐,咱俩又不是外人,忽悠人这套就别给我用了吧,把压箱底的秘诀来分享一下?

    我:压箱底?我这可是连压鞋底的都给了你好吧,还嫌不够?

    小姑娘发我一个抠鼻的表情包,说:

    我在网上看见过不少写作课程大纲,从内容策划到爆款标题,一个月包会,哪儿有你说的那么复杂?

    我就是嫌看那些麻烦才来问你的,想着你能给我指条更快的路,没想到你对我一点也不真诚。

    我哭笑不得:写作这种持续的输出,一定要建立在大量积累的铺垫上,还十天,十个月都不一定学得会好吧。

    她沉默了一小会儿,特别真诚又同情的回我:

    人家都知道如何在十天内写出爆文,你咋就不会?姐啊,方法大于勤奋,你要是走错了路就赶快回头,可别在低效的努力里一条路走到黑。

    我:……

    图片来源:摄图网

    02

    插坐学院的主编粥左罗曾经写过一句话:

    这世道变坏,是从嘲笑努力开始的。

    5分钟掌握一个知识点,20分钟听完一本书,10天学会写作,2个月打造大V。

    “效率”成了我们衡量努力唯一的指标,铺天盖地的课程宣传都以速成为卖点,学习五分钟,够用一辈子,成了我们深信不疑的捷径。

    我们被焦虑和野心驱策着,不再相信“慢工出细活”,不再相信“百尺高楼起于垒土”,叫喊着“远离低质量的努力”。把稳健当成拖沓,就连那些必要的重复,也被当作是走弯路,没效率。

    有个读者给我留言,抱怨公司的种种,后悔自己入错了行,错过了成长的最佳时机。

    可当我问起他“到底有哪里不好”时,他翻来覆去的,只是重复着那几句:

    “每天都要做报告,真无聊啊!”

    “每天都得整理报表,真枯燥啊!”

    “每天都得给客户打电话,真麻烦啊。”

    可那就是工作啊,不然呢,你还想天天打怪?

    我不想过这种平庸的生活,他说,我还有理想,还有梦,还想做出一番成绩。

    我听他这么说着,其实蛮难过的,从什么时候开始,普通人日复一日的努力,也被等同于平庸和混吃等死。

    有理想,有追求,有不甘,本是一件好事,但当我们把它和日常生活对立起来,就会产生对生活中“必要重复”的轻视和不耐烦。

    对未来的憧憬越大,就越无法理解眼下努力的价值。

    图片来源:摄图网

    03

    财经专家吴晓波在复旦大学读新闻系时,每天超过十个小时泡在图书馆,将数千篇新闻稿件肢解分析,一点点学习新闻写作的方法,从图书馆的一楼读到二楼,二楼读到三楼,最后读到珍本库。

    而专职写作的严歌苓,坚持每天写作六小时,每天早上9点到下午3点,她雷打不动地坐在桌前写作,一天都不曾荒废。

    诚然,他们的勤奋和努力,在捷径面前显得太微不足道。

    在我们这个时代,用十几分钟时间搜索,就能把最热搜的关键词炮制成一篇抓人眼球的新闻稿;

    随便把别人的几个故事拿出来拼拼凑凑,也不难洗出一篇10万+的爆文。

    这样的捷径让许多人赚的盆满钵满,因而成为了“方法大于勤奋”的最佳例证。

    但这世界上有无数个面目模糊的“小编”,却只有一个吴晓波,有许多位大同小异的“资深情感博主”,却只有一个严歌苓。

    图片来源:摄图网

    04

    前段时间,朋友圈里相继被两位大妈刷了屏。

    一位在北京街头卖煎饼,“我月入三万,还能少你一个鸡蛋?”另一位开着一家卖麻辣烫的小店“月薪二十万”。

    有次同学聚会,有人不经意间提起这件事,玩笑道:这些人挣钱跟开玩笑似的,睁眼闭眼之间都能入账大几万。

    只是看起来容易罢了,任何能赚到钱的生意,哪有一行不辛苦,有位朋友说。

    小时候家里穷,爸妈摆摊卖早点,每天早上四点多就开始开火煮稀饭,一直卖到中午,然后还得去批发市场货比三家,买回来之后淘米择菜做准备工作,没有一天不折腾到十点多。

    她家蛮有钱的,早早就买了好几套房子,但她还记得妈妈的手,因为常年泡在冷水里洗洗刷刷,长了很厚很厚的一层老茧,指纹模糊的连智能手机都识别不出来。

    那更像是我们普通人的生活,没有金手指加持,也没有天降鸿运,有的只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勤奋。

    或许不美,但是管用。

    吴晓波在《激荡三十年》里,写到了80年代的东北君子兰事件。

    1985年初,长春一王姓养花大户将一盆君子兰卖给了哈尔滨客户,价格是14万元,一夜之间,“一盆兰花抵万金”,市场开始供不应求,一盆好兰,价格是当时收入十几倍,甚至几千倍,最疯狂的时候,端着一盆君子兰,不用走完长春整条红旗街,价格就能涨三次。

    许多人家为了赚钱,倾家荡产的投资君子兰,可只过了短短的几个月,这一投机泡沫就以惨淡收场,君子兰花价贬值99%,垃圾堆里随处可见整株高贵的“君子兰”,赔的血本无归,甚至因此自杀的人不在少数。

    这世上从来没有什么“闷声发大财”的好机遇,不过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向上而已。

    人人热捧天才,人人鼓吹捷径,叫喊着“机遇大于一切,战略高于战术”,却也因此放过了自己的浮躁和不努力。

    而勤奋,或许才是最简单,但也最被低估的美德。

    我们生活在一个速成的时代,

    但别让这时代的悲哀,成为你个人的悲剧。

    “你的目标感,能战胜单调吗?”

    陶瓷兔子:专栏作者,天蝎少女,文艺与理性兼备,傲娇和有趣共存,解局情绪化,专治玻璃心,新书《决定你上限的不是能力,而是格局》正在热卖中,微信公号@天天成长研习社(taocituzi77),陪你变成更好的人。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获授权转载

    上一篇

    斯太尔:2017年亏损1.69亿元 财务报告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

    下一篇

    美国4月20日当周EIA原油库存变动217万桶,预期-220万桶,前值-107.1万桶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