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边万莉 每经编辑 姚祥云
近日,新力金融(600318,SH)发布了2017年年报,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约3.09亿元,同比下降289.8%,也是近九年来的首次亏损。对此,新力金融在年报中解释称,公司业绩亏损主要系计提商誉减值准备所致。
值得一提的是,新力金融旗下还有一家P2P平台德众金融,2017年净亏损达102.55万元。截至2018年3月31日,该平台逾期金额达1.03亿元,逾期笔数70笔。另外,据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信息披露系统数据统计,平台项目逾期率为13.68%,金额逾期率达16.69%。
那么,新力金融2017年计提商誉减值准备额度到底是多少?旗下金融公司经营情况如何?《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就此展开研究。
新力金融2017年年报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6.33亿元,同比下降-21.95%;实现净利润-1.79亿元,同比下降160.29%;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09亿元,同比下降289.80%。
同时,《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翻阅历年年报发现,2009年~2016年,新力金融连续八年均处于盈利状态,也就是说,2017年为近九年来的首次亏损。对于2017年公司业绩亏损的主要原因,新力金融表示,主要系计提商誉减值准备。
新力金融,原巢东股份,2015年通过现金方式收购新力投资等46名交易对象持有五家类金融公司股权,重大资产购买完成后,德信担保成为新力金融的全资子公司,德善小贷、德合典当、德润租赁、德众金融则成为新力金融的控股子公司。2016年3月,新力金融称,水泥资产出售的相关审批程序和工作已经完成,水泥业务出售后,公司的业务性质已经正式转变为以小额贷款、融资担保、典当、融资租赁和P2P等为主业的类金融服务业,公司名称也正式由巢东股份变更为新力金融。
与年报同日发布的公告中,有一则是关于计提商誉减值准备的内容。该公告指出,对德信担保、德善小贷、德合典当、德润租赁、德众金融计提商誉减值准备,计提额度约为3.52亿元,计入2017年度损益,导致公司2017年度合并报表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降低约3.52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新力金融在2015年向新力投资购入上述资产时,新力投资承诺交易完成后标的资产2015年~2017年度实现的经审计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分别不低于1.9亿元、2.4亿元、3.1亿元,若实际利润低于承诺利润,则新力投资将按照《业绩补偿协议》及其补充协议进行补偿。而据新力金融2017年年报显示,上述资产2017年度实现的经审计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1.65亿元,完成率为53.23%。
对此,新力金融董秘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根据《业绩补偿协议》及其补充协议,公司第一大股东安徽新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拟以现金方式进行补偿。公司第七届董事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公司2017年度实际盈利数与承诺数据差异情况及拟采取措施的议案》,该议案尚需提交公司年度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待年度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后,公司会及时向安徽新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出具书面通知,督促其履行相关承诺。
近十年新力金融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单位:万元)
数据来源:公司年报
2017年,虽然上述标的资产实际利润未达到承诺利润,但除德众金融外,其余标的资产均实现了盈利。年报显示,德众金融2017年营业收入1327.41万元,净利润为-102.55万元。公开资料显示,德众金融经营P2P网贷信息中介业务,成立于2014年4月,注册资本2000万元,于2014年6月6日正式上线。
对于德众金融亏损的原因,新力金融在年报中表示,2016年8月24日,监管部门颁布了《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对借款人在网贷平台融资额度进行了严格限制,并要求各信息中介平台在过渡期内完成超标项目的退出整改,这给公司下属德众金融网贷信息中介平台的运营带来了较大影响,盈利水平不及预期。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德众金融官网披露的运营报告显示,截至3月31日,德众金融逾期金额为1.03亿元,逾期笔数共计70笔。其中,逾期90天(不含)以上笔数有68笔,约占总笔数的97%。另据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信息披露系统数据统计,德众金融平台项目逾期率为13.68%,金额逾期率达16.69%。
新力金融在年报中表示,德众金融始终坚守“信息中介服务”定位,以“压总量、调结构”为导向,着力加强合规整改,努力探索业务转型。停止发行超限额项目,转型以住房抵押贷为主要业务产品,并探索引入省农业担保的“劝耕贷”等其他小额消费信贷产品。同时,积极履行平台责任,全力推进逾期项目的清收工作,全力做好和借款人、投资人以及担保人的沟通和舆情管理工作,努力化解各类风险。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欲就逾期以及亏损等问题对德众金融进行采访,但多次致电德众金融媒体采访电话,一直未能接通。截至发稿时,记者发往德众金融的邮件也未得到回复。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