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张钟尹 每经编辑 陈 星
近日,有90余个中央部门预算集中公开。
财政部数据显示,中央本级2018年“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限额58.8亿元,比2017年预算限额减少2.67亿元。
财政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在预算总限额只减不增的前提下,2018年“三公”经费预算重点保障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等国家重大战略和参加国际体育赛事所需经费。
日前,2018年中央部门预算集中向社会公开。预算公开内容与去年基本一致,主要包括收支总表、收入总表、支出总表、财政拨款收支总表、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表、一般公共预算基本支出表、一般公共预算“三公”经费支出表、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表等8张报表,反映部门收支总体情况和财政拨款收支情况。
财政部数据显示,中央本级2017年“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限额61.47亿元,2018年预算限额58.8亿元,比2017年减少2.67亿元。
值得关注的是,2017年“三公”经费实际执行低于预算限额,为46.7亿元。
财政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实际执行低于预算限额的主要原因,一是中央部门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国务院“约法三章”有关要求,从严控制和压缩“三公”经费支出。二是受客观因素影响,部分因公出国、外事接待任务未实施,公务用车支出减少。
同时,记者还注意到,今年多个中央部门“三公”经费都有所减少。
譬如,财政部2018年“三公”经费预算数为5697.52万元,较2017年预算数减少约370.35万元。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因公出国任务减少;二是部本级、驻各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业单位实施车改后,公务用车费用支出下降;三是进一步压减公务接待费支出。
国家税务总局“三公”经费2018年预算数比2017年减少8552.6万元,降低6.65%。税务总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主要是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厉行节约,严格控制“三公”经费支出。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何代欣告诉记者,近年来,中央本级压缩“三公”经费是一个趋势,财政部门以及其他政府部门做了很多工作。何代欣认为,在压缩经费的同时,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率同样值得关注,如何做到少花钱、办好事非常关键。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白景明指出,中央部门“三公”经费支出在连续多年只减不增后,仍有很多部门继续下降,实属不易。
此外,需要关注的是,在机构改革过程中,已具备条件的部门都将按预算法规定公开部门预算,如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文化和旅游部等。
2017年财政部选择10个部门共计10个重点项目(每个部门1个重点项目)列入《中央部门预算草案》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查。
今年重点项目有所增加。财政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进一步加大项目预算公开力度,又增加了26个部门的26个项目,向社会公开项目文本和绩效目标。
譬如,外交部国际组织会费项目、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转型升级(中国制造2025)资金项目、公安部证照制发项目、财政部国际组织股本金项目、原农业部农业灾害救助项目、审计署审计项目实施经费项目、国资委国资国企监督考核评价专项经费、海关总署关税征管业务费、国家税务总局税务登记证和发票工本费项目、原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市场秩序监管执法项目等。
记者注意到,“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项目。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实施“中国制造2025”,推进工业强基、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重大工程,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门预算显示,工业转型升级资金项目一级项目2018年安排财政拨款预算17亿元,用于制造业创新中心能力建设、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新材料平台建设等。
前述项目还公布了量化绩效目标和指标,比如,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为15家左右,新材料测试评价平台为10~15个等。
财政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推动部门公开重点项目,扩大公开重点项目的部门范围,增加公开的重点项目数量。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