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防范系统性风险”是当前的三大重点工作之一。随后的深改委第一次会议就去杠杆背景下的资产管理业务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要立足整个资产管理行业,坚持宏观审慎管理和微观审慎监管相结合、机构监管和功能监管相结合,按照资产管理产品的类型统一监管标准,实行公平的市场准入和监管,最大程度消除监管套利空间,促进资产管理业务规范发展。上述新政的推出将使得高净值客户熟知的资产类别和金融产品类型产生了极大的变化。那么,当前该如何进行投资?对此,盈泰财富云非常清晰地提到了“从交易性机会走向投资性机会”的策略。盈泰财富云作为国内领先的财富管理机构,由财富管理行业资深人士创立,先后引入了华泰证券、信达投资、腾邦集团和北大未名旗下基金作为机构股东,管理着近两万余名高净值客户的超过600亿元资产。
盈泰财富云认为交易性机会又被称之为套利性机会,主要来自于制度套利、信息套利,以及“金融大鳄”利用资金优势进行的资金套利。制度套利的典型案例有土地一级开发、Pre-IPO投资等领域,这是我们熟知的两类资产;信息套利在二级市场投资领域较为普遍;而“金融大鳄”兴风作浪的主要手法就是通过金融工具(银行理财、万能险、信托产品等)聚集资金为己所用,脱离了资产管理业务的本源。套利性机会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严重损害了中小投资人的利益,妨碍着“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基本宗旨,这正是限制交易性机会的根本原因。
投资性机会,也称之为价值发现性机会,包括了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投资人信心不足、市场普遍低迷、企业价值被普遍低估时的出现的较大规模价值发现性机会。第二个方面是通过深度研究发现错杀的机会,一些个别的企业在坏消息笼罩的情况下会被错杀,市场忽略了企业的基本面。第三个方面来自于一些新的行业和新的商业模式所带来的投资性的机会。把握投资性机会,需要形成系统的投资策略进行深度的研究和长期的追踪,并且是需要进行长期的投资才能获得最终的价值的。
中国经历40年的改革开放,很多传统行业已经出现了产能过剩,进入了存量博弈阶段。以前进入一个行业,然后在这个风口上快速向前就能挣钱,而存量博弈阶段则对企业的战略能力、管理能力、企业价值观和文化要求极高,这必然要求投资人有较高的价值发现能力。
另一方面,金融监管政策开始限制各种套利性投资。2018年首次深改委会议上审议通过的政策文件(《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非金融企业投资金融机构监管的指导意见》)更是直接指向套利性机会,同时金融控股公司监管办法也在制定过程中。这意味着过去风靡一时的金融工具只要是脱离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这一基本宗旨,一定会受到严格的限制,与之相伴的套利性机会也将不复存在,而转向投资性机会则成为共识。
当然,从交易性机会走向投资机会,这并不意味着没有交易性机会了。我们认为,在去杠杆、清理僵尸企业的大背景下,不良资产投资领域将是硕果仅存的较大规模的交易性机会。不良资产处置过去垄断在四大AMC手中(东方、信达、华融与长城)。近年来,国家开放了AMC牌照,地方AMC、混合所有制AMC和外资AMC纷纷获批成立,不良资产处置逐步市场化。随着经济体系负债率的增加,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逐步走高,据不完全统计总体规模已经高达1.58万亿元。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出售价格较其面值都有较大折扣,不良资产管理公司有多项税收优惠政策,资产处置后经营效率提升,这构成了不良资产管理业务的盈利来源,获得了市场的青睐。盈泰财富云把握先机,率先在财富管理市场上推出了峨眉山系列不良资产投资基金,即聚焦于这一交易性机会,为高净值客户开辟一条提前介入这一领域的快速通道。
未来更为广泛的方向则在投资性机会领域,盈泰财富云的实践可以归结为一句话——赋能核心企业成长。一直以来,盈泰财富云坚持通过集中投资的方式服务核心企业,通过资金赋能、战略赋能、管理赋能和文化赋能等方式帮助核心企业实现超常规的发展,并为高净值客户带来稳健的投资收益。目前,盈泰财富云赋能的核心企业以新兴产业中的上市公司及其集团公司为主,包括了腾邦集团、北大未名、宝蓝物业、四达时代、恒阳牛业和海南一投等优秀企业。
最后,需要重点强调的是交易性机会和投资性机会在投资周期方面有非常大的不同。过去的投资人习惯了不超过两年的交易性机会,而在面对投资性机会的时候,需要做好长期投资的打算,因为时间是投资最好的朋友。同样,过去的投资经验更多以债权投资为主,而如今股权投资则是国家鼓励的方向。我们看到,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相续进入严监管时代,借贷类业务被严控,以债务扩大推动发展的模式已经终结。对此,我们再次重申我们对于投资人的建议:1、放弃对非标类资产刚性兑付的幻想;2、改变对非标类资产充分供应的想法;3、看不到一个个真实资产的产品不投;4、建立结构牛市思维并主动去拥抱它;5、精选管理人是未来投资的重中之重。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