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日本国会通过的法案将对每名离境人员征收“离境税”。据统计,“离境税”的征收有望给日本政府带来每年约430亿日元(约人民币25亿元)的税收,对于该笔收入的用途,日本国内各方持有不同意见。每经记者梳理发现,日本并非首个征收“离境税”的国家,只是在征税细节上,日本与其他国家存在一些差异。
每经记者 余佩颖 蔡鼎 每经编辑 秦勇
未来赴日旅游恐将再添一项新费用。4月11日,日本国会参议院表决通过《国际观光旅客税》法案,将对每名离境人员征收1000日元(约人民币59元)的“离境税”,该法案将于2019年1月7日开始实施。“离境税”正式开征后,日本预计每年将新增400亿日元(约人民币23.4亿元)税收,日本政府表示此项税收将用于支持国内旅游业的发展,但是暂未明确这笔钱的确切用途。
《每日经济记者》通过梳理发现,早在多年前,英国、德国等国都先后对搭乘飞机离境征税,而荷兰的这类税种在开征一年后便被废除。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根据日本国会参议院通过的《国际观光旅客税》法案,“离境税”的征收对象为所有年满2岁搭乘飞机或者乘船离开日本的人员,其中也包括日本人。此项税收将在意向离境人员购买机票或者船票时以计入总价的形式进行征收。年龄低于两岁以及入境不满24小时的中转旅客无需缴纳该税。
对于该笔收入的用途,日本国内各方持有不同意见。有议员认为该税应被用于扩招海关工作人员以缓解目前人员不足的情况,此外还应用于打造赌场与旅游为一体的度假胜地。
据商业内幕(BusinessInsider)援引《海峡时报》(The Straits Times)报道,日本政府希望利用额外的税收来推动国内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打造日本乡村地区成为新的旅游目的地,以及资助全球化的旅游活动。根据前述法案,日本政府还有意在更多的公共交通工具上为乘客提供免费的无线服务以及搭建电子付费系统。
但据《日经亚洲评论》(Nikkei Asian Review)报道,日本财务副大臣木原稔(Minoru Kihara)表示,在2019年以及之后的时间内,这项税收的确切用途目前并未明确。
《每日经济记者》注意到,近年来日本已成为热门的旅游目的国之一。2017年,日本共计吸引2869万世界游客前来旅游。根据日本政府观光局此前预测的数据,2018年2月赴日旅游的世界游客有望达到250万,较上年同比增长23.3%,创历年2月游客人数新高。而2020年东京将举办奥运会和残奥会,对此日本政府提出目标,希望该年能够吸引4000万游客赴日旅游。
而4月11日,日本国会通过的法案将对每名离境人员征收“离境税”,在上述庞大的国际游客基数之上,“离境税”的征收有望给日本政府带来每年约430亿日元(约人民币25亿元)的税收。
对此,日本共产党和民进党等在野党反对这项新法,他们表示对于这项新税种的实施效果缺乏相应的指标进行衡量,担忧巨额资金恐遭浪费。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发现,征收与“离境税”类似项目的国家大有所在,日本并非首例,只是这些国家在征税细节上与日本离境税存在一些差异。
早在1993年11月,英国便在税收体系中引入了空中旅客税(Air Passenger Duty),于1994年11月开始实施。最初,英国政府向航班飞往英国国内以及欧洲经济区国家的旅客每人征收5磅(约人民币45元)的费用,除上述地区以外的目的地每人征收10磅(约人民币90元)的费用。
现在英国空中旅客税的计税方法有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体系,将飞行距离和飞机舱位纳入考量之中,飞得越远,购买舱位等级越高,则意味着缴税越多。此项计税方法是为了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缓解飞行对于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
德国在2010年发布将对年满2岁搭乘飞机的旅客征收空中旅客税(German Air Passenger Taxes),希望以此增加每年约10亿欧元(约人民币77亿元)的税收收入。旅客需要缴纳的税费多少与目的地国家相关,从每人7.5欧元(约人民币58元)到42.18欧元(约人民币327元)不等。于2011年1月开始实施。
荷兰曾在2008年7月开始向搭乘飞机的旅客征收空中旅客税,税费从11欧(约人民币85元)到45欧(约人民币349元)不等。但由于造成了搭乘飞机的旅客数量大幅下滑,一年后,即2009年7月便废除了该项规定。起初这项税收意在为荷兰政府每年增加约3亿欧元(约人民币23亿元)的税收,但最终却以损失约13亿欧元(约人民币100亿元)的其他税收惨淡收场。
不过,对于这一类征税行为,海外市场也存在一些反对的声音。例如,时任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nternational Air Transport Association)理事长的比西尼亚尼先生(Giovanni Bisignani)在第66届国际航协(IATA)年度大会暨世界航空运输峰会,就德国发布将要开征空中旅客税一事,表示了强烈的反对,他认为:
“这是一项非常糟糕,极其不负责任的短视政策。虽然给它加上环保的名义,可是这并不会对环境带来任何益处,还将造成经济损失。它忘记了荷兰的前车之鉴”。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