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一季度全国使用外资2275亿 高技术制造业引资同比增66%

    每日经济新闻 2018-04-13 00:52

    每经记者 张怀水    每经编辑 陈 星    

    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加剧、中美贸易摩擦升温的大环境下,中国一季度利用外资仍然交出一份靓丽的成绩单。

    4月12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介绍,2018年1~3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4340家,同比增长124.7%;实际使用外资2275.4亿元,同比增长0.5%。通过梳理可以发现,今年一季度,我国不仅在吸引外资金额上继续保持正增长,而且新设外商投资企业数量和增速均大幅高于去年同期。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刘学智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以来,全球经济处于复苏的状态,经济回暖迹象明显,这通过贸易数据就有所体现。另一方面,国内经济波动较小,经济运行平稳,增强了外商投资者的信心。“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中国政府不断推出改善营商环境、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客观上会拉动外资的增长。”

    中西部吸收外资大幅增长

    商务部的数据显示,2018年一季度,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4340家,同比增长124.7%。3月当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492家,同比增长117.7%;实际使用外资881.4亿元,同比增长0.4%。

    对比往年数据可以发现,今年一季度新设外商投资企业大幅增加、中西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保持高增长成为显著的特点。

    据商务部统计,2017年1~3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6383家,同比增长7.2%。实际使用外资金额2265.1亿元,同比增长1%;而2016年1~3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956家,比去年同期增长1.6%。实际使用外资金额2242.1亿元,同比增长4.5%。

    由此可以看出,2018年一季度新设外商投资企业数量增速比去年同期高出117.5个百分点,比2016年同期增速高出123.1个百分点。

    刘学智表示,今年一季度吸引外资取得良好的成绩,除了全球经济复苏的大环境影响以外,也和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投资结构向中西部梯度转移有关。

    “过去,外资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而随着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中西部地区产业园、自贸试验区的设立,客观上创造了更多的外商投资机会。”刘学智说。

    从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来看,今年一季度,中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170.8亿元,同比增长46.7%,西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151.8亿元,同比增长23.4%。

    商务部中国服务外包研究中心副主任邢厚媛认为,从总体上看,世界经济全面复苏,全球投资者信心大增。中国经济快速平稳发展,创新发展、绿色经济、东西部协调发展、各产业扩大开放,为外商投资创造了持续良好的基础。此外,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外资政策均有较大程度的改善,国内消费也发挥了基础性的作用,外资对中国市场信心更足。

    高技术产业受外资青睐

    近日,美国“301调查”将矛头指向“中国制造2025”,盲目认为中国政府强迫外商投资企业转让技术。然而,从市场规律来看,中国高技术产业也更加受到外资青睐。

    高峰在发布会现场介绍,今年一季度,高技术制造业保持较高增幅。其中,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12.8%,占比达19.3%;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224.9亿元,同比增长66%。

    而在高技术制造业当中,医药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同比分别增长54.8%、39.4%和35.2%。此外,高技术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214.7亿元,其中,研发与设计服务同比增长25.6%。

    刘学智告诉记者,自2017年以来,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呈现上升的趋势,尤其是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提升明显,客观上会吸引外资进入。除此以外,政府优化营商环境政策的陆续出台,给外商更大的信心。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1~2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0%,增速比上年12月份加快1.2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16.1%,增速比2017年12月份加快5.3个百分点,保持了快速增长势头。

    而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2017年,国家连续出台促进吸收外资的《国务院关于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外资若干措施的通知》(国发〔2017〕5号)和《国务院关于促进外资增长若干措施的通知》(国发〔2017〕39号),在市场准入、财税支持、权益保护等多个方面给予外商支持。

    高峰在发布会上还透露,中国将创造更有吸引力的外商投资环境。目前商务部正会同有关部门提出完善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扩大开放、优化投资环境的一揽子措施,并准备在今年上半年,争取尽早完成修订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工作。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王倩:中小商业银行如何借金融科技实现转型

    下一篇

    老铁:摩拜以规模换估值的模式早已注定结局?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