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博鳌论坛上,广东省省长马兴瑞表示,国际性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是粤港澳大湾的主攻方向。对此,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研究总监方舟博士分析,在宏观环境层面,粤港澳大湾区拥有最大规模的本土消费市场以及制造业基础,区内的香港拥有全球最佳的营商环境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在创新要素环境层面,湾区也拥有领先全球的科研环境,包括具备国际水平的大学基础科研以及十分活跃的企业研发。
每经记者 欧阳凯 摄影报道 每经编辑 杨欢
在今年的博鳌论坛上,广东省省长马兴瑞对外透露了粤港澳大湾的一个主攻方向,那就是成为国际性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因为与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纽约湾区相比,“我们恰恰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包括聚集人才上能够占领制高点。”
4月11日,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研究总监方舟博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分析称:在宏观环境层面,粤港澳大湾区拥有最大规模的本土消费市场以及制造业基础,区内的香港拥有全球最佳的营商环境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在创新要素环境层面,湾区也拥有领先全球的科研环境,包括具备国际水平的大学基础科研以及十分活跃的企业研发。以深圳为代表的湾区科技重镇拥有丰富的科技人才,大量的专业创投资本结合,由此形成的创新科技生态能力为区内新一轮的科技发展提供支持。
门槛有哪些?
根据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统计的数据显示,按工商机构类别,2014年,香港、广东、深圳研发经费投入比例分别为44.5%、73.7%、96.5%;按高等教育机构类别,2014年,香港、广东、深圳的研发经费投入比例分别为51.6%、14%、2.4%。
方舟坦言,香港8所大学中就有5所大学在世界前100位,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城市中最高的。单纯这一数据来看,大学研究是不错的。但是香港大学评价机制,主要是在国际期刊上发文章,对产业化方面长期以来是不重视的。如何将基础研究变成产业化,到目前为止香港仍然未理顺其中的机制。
在业内人士看来,香港与深圳有较强的互补性,但方舟指出,这其中面临两大难题,一是深圳需要吸引大量的国际人才,如何把香港自由港的优势叠加到深圳?二是如何将香港高校的基础研究资源与深圳产业嫁接,过去十几年并未看到双方有很强的互动机制。
方舟给出了一个例子:大疆创始人汪滔是香港科技大学毕业的,香港特首曾把他请到香港去,问他当时为何不选择在香港创业?汪滔的回答很直白,他说,如果我当时在香港创业,就不可能取得现在的成功。因为大疆的设计、技术,只有在深圳依托珠三角的产业基础才能成真。
内地个人所得税税率较高,这也是很多港澳人才去内地发展面对的障碍之一。据悉,目前港澳居民如果一年内,在内地居住超过183天,就需要每月缴交45%的所得税,同时也需要向香港税局缴交薪俸税。
还有科研经费、科研设备跨境流动的问题。方舟坦言,“霍英东研究院在广州南沙,每次去他领导都跟我说,他要把香港科技大学本部一些二手科研设备拿到南沙研究院来用,但要缴30%的关税。它们是非营利机构,都解决不了问题。那么我们大湾区未来能不能有所突破,包括未来生物医药、人体组织、血液样品等是否可以跨境流动等等,如果能把这些障碍逐步的解决了,那么对我们整个区域科技产业的整合都会有非常大的作用。”
打造新平台
方舟提到了深港两地合作的一个重要平台——落马洲河套地区,作为深圳与香港间深具合作潜力的黄金地带,落马洲河套地区一直备受外界关注。
2017年初,港深双方签署合作备忘录,明确在落马洲河套地区打造“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并发展相关高等教育、文化创意和其他配套设施。香港亦支持深圳将深圳河北毗邻河套地区的3平方公里区域打造为“深圳科创园区”。今年2月上旬,香港行政长官会同行政会议已核准落马洲河套地区分区计划大纲草图,该核准图确立了落马洲河套地区法定土地用途规划纲要,为该地区的发展提供指引。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落马洲河套地区的前期工程是为地区发展的后续建造工程做准备,而第一期主体工程主要涵盖整个河套地区的工地平整和配合地区第一期发展计划的基建工程。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很快出台,位于深港边境地带的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将被视作未来深港合作的一个重要新平台,但大规模土地上盖建设的启动还需数年的准备时间。
“能不能在河套区创造一个‘一国两制’下的‘特别合作区’,即哪一边的东西好就用哪一边的:比如香港的税低,就用香港的税;香港的出入境管制方便,就用香港的;深圳在科技上有优势,政策上就可以用深圳的。总之是能够同时享受两边政策红利的这样一个特殊区域,把它打造成为我们国家最具国际化的一个科技研发基地。如果能够做出来,将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一个区域。”方舟对此建议道。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