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肖乐
30岁的平安如今正在科技的圈子里起舞。
它新近公布的2017年业绩表现可谓华丽,净利润999.78亿元,同比增38.2%,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890.88亿元,同比增长42.8%。更为重要的是,在平安今年的业绩中,金融科技及医疗科技业务的增长非常强劲,净利润同比增长136.3%,占比达到了16.4%,陆金所首次实现全年整体盈利。
在2013年平安的一份内部讲话中,马明哲就曾表示,作为传统金融业,平安未来最大的竞争对手,不是其他传统金融企业,而是现代科技行业。
恐怕没有哪一家保险公司和平安一样,有这样的战略眼光,并将其付诸行动。今年,平安首次披露了旗下孵化的四家科技类子公司的估值,陆金所、金融壹账通、平安好医生、平安医保科技,四家公司估值合计400亿美元,成为毫无疑问的科技独角兽。
从曾经的核心金融与互联网金融协同并进,到如今金融+科技双轮驱动,平安的战略更加明晰,将创新科技聚焦于大金融资产、大医疗健康两大产业,同时深度应用于传统金融与“金融服务、医疗健康、汽车服务、房产服务、智慧城市”五大生态圈。
短短数年时间,平安构建的科技生态圈雏形已现。AI、区块链、人工智能、云计算,这些前沿科技被装进平安庞大的业务网络之中,实现自我供血的同时,向外输出,成为平安新的增长引擎。
“2018年是中国平安成立正好30年,我们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从原来只是做保险业务,到综合金融,再到金融+科技。未来我们更加有信心利用30年积累的经验带领平安走向金融+生态的新发展模式。”马明哲在今年的业绩会上说道。
从四家独角兽的进化历程和商业模式我们更能看到平安的科技业务价值。
2011年,陆金所成立,其早期的主要业务为P2P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服务。彼时,国内的P2P行业刚刚起步,草莽丛生,众声喧哗,背靠中国平安的陆金所甫一上线便受到市场的巨大关注。
2013年,陆金所推出“稳盈-安e贷”系列产品,创新引入担保机制,P2P交易规模快速攀升。同时,陆金所开始将业务从个人客户拓展到机构客户,2013年下半年,陆金所针对机构投资人和企业融资的金融资产交易平台Lufex上线。
而就在国内P2P平台激战正酣之时,陆金所已经跳出P2P,着手打造一站式财富管理平台。2016年,陆金所控股完成了对普惠金融业务和重金所业务的重组,形成旗下陆金所、重金所、前交所、普惠金融“三所一惠”战略布局,全面布局财富管理、机构间交易和消费金融领域。
目前,陆金所旗下包括了P2P业务平台陆金服、资管业务平台陆基金、国际业务平台陆国际。也是在2016年,陆金所完成12.16亿美元融资,估值达185亿美元。
平安年报显示,截至2017年末,陆金所控股资产管理规模达4616.99亿元,较年初增长5.3%;管理贷款余额2884.34亿元,较年初增长96.7%;2017年首次实现全年整体盈利。
陆金所是平安在互联网金融时代的杀手锏,金融壹账通则是平安金融科技实力最好的彰显者。金融壹账通的模式是,通过建立智能保险云、智能银行云、智能投资云以及金融科技服务开放平台,帮助中小金融机构解决获客、产品、风险、运营、科技五大痛点。
目前,金融壹账通已与468家银行、1890家非银金融机构合作,全年征信业务查询量超9亿次,同业交易规模突破10万亿元。2018年初,金融壹账通完成首次融资,融资规模6.5亿美元,投后估值达74亿美元。
在平安的战略里,与大金融资产并列的是大医疗健康。两条腿走路的平安通过平安好医生和平安医保科技等平台,从两端切入,分别控制流量端和支付端,构建起了医疗健康生态圈。
平安好医生运营着全国规模领先的互联网医疗平台,通过连接医院、用户、保险支付方、服务提供商等多个利益相关方,累计为超过1.9亿用户提供健康管理服务。今年1月,平安好医生已完成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前融资,规模4亿美元,投后估值达54亿美元,并已向香港联交所递交上市申请。
平安医保科技则是一个科技驱动管理式医疗平台,通过帮助医保以及商业保险公司管理医保费用,降低医疗开支浪费,提高民众获得的医疗健康保险的保障水平。目前,平安医保科技也已完成首次融资,融资规模达11.5亿美元,投后估值达到88亿美元。
目前,平安好医生、金融壹账通、平安医保、陆金所,平安孵化的四家独角兽估值总额已超过400亿美元。投行人士分析指出,在目前中国平安的估值体系中,只包含了保险、银行和投资这三块,尚未体现互联网及科技业务,一旦这些子公司独立上市,也会相应提升集团的整体估值水平。
而对于未来几家科技子公司的上市,平安副首席执行官陈心颖在今年的业绩会上表示,科技公司的成长过程包括建平台、聚集流量、提升收入、盈利四个阶段,会根据自身业务发展和市场判断,不停对外融资,包括到资本市场。
马明哲曾说,要从三个方面入手,尽快找到让平安“跑得更快”的切入点和商机:一是引进最前沿技术;二是重点研究客户体验,从客户需求中找到突破口;三是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应用新技术,为平安找到新的增长引擎。
引进技术,应用技术,显见的是,“科技”是平安“跑得更快”的密钥。平安每年会拿出收入的1%投入包括AI、区块链、人工智能、云计算、安全等核心技术在内的创新研发。“我们科技过去十年投了500亿,去年投了70亿,接下来十年预想按照现在的趋势至少投1000亿。”陈心颖说。
目前,平安拥有22000多名研发人员,截至2017年末,平安专利申请数达3030项,较年初增长262%,涵盖人工智能、区块链、云、大数据和安全等技术领域,拥有人脸识别、声纹识别、疾病预测等多项全球领先技术,多项技术成果在医疗影像研究、生物识别等领域斩获国际大奖。
一组具体数字可以充分显示平安的技术能力。平安的人脸识别准确率99.8%,应用于200多个场景,累计调用量超过10亿人次;声纹识别文本相关准确率达到99.7%。平安首次应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建立流感、手足口病预测模型,精度达90%以上。在微表情识别技术方面,能够识别30种最小表情动作单元,最高98.1%精确度。平安壹账链已经应用于12个场景,建立了17000+应用节点,区块链相关专利57个。
平安科技实力的快速发展也得益于集团内部充足的应用场景。例如,平安人寿从2016年开始引入包括人脸识别、声纹识别、OCR(光学字符识别)在内的新科技。目前,这些技术已经在多个场景中全面铺开。
在产险领域,平安的图像定损技术100%覆盖外观损失案件,识别精度达到92.6%,车险92.9%现场案件实现10分钟内极速处理。
在贷款领域,潜在借款人通过视频回答关于其收入和还款计划的问题,这样可以通过监测近50个细微的面部表情来判断他们是否在讲真话。这是微表情技术在贷款审核中的应用,通过人工智能驱动的智能风控平台,平安贷款业务面临的欺诈风险显著降低,逾期降低66%,信贷损失下降60%。
技术也让平安能够更好的管理数量庞大的代理人。目前,平安的代理人规模接近140万,2017年末的规模较年初增长24.8%,人均首年规模保费同比增长7.1%,代理人数量增长的同时,质量和产能也在提升。
“借助神经网络、人脸识别、声纹识别等AI技术对代理人进行动态画像,实现增员全流程在线管理,精准识别高留存人员;预设代理人最佳成长路线,提供在线实时指导,帮助队伍改善留存、提升产能”,平安年报阐述了技术在代理人管理上的作用。
平安的技术在实现内部造血同时,也在向外输血。以平安云为例,其承载着万亿级资产规模的集团核心业务,同时为保险、银行、资产管理、金融科技、医疗健康等行业客户提供可靠、快捷、安全的实施方案。目前,平安已实现在平安云上分钟级部署业务系统,同时平安专有云已向415家银行、14家保险公司提供服务。
如果说科技让平安“跑得更快”,那么综合金融模式则让平安“跑得更稳”的特色武器。
虽然平安的金融控股架构正式确立于2003年,但自1995年提出探索综合金融的想法以来,平安已经在这条路上走了20多年。
1996年,平安信托、平安证券成立。2003年,集团挂牌,金融控股架构确立,年底,收购福建亚洲商业银行,并更名平安银行。2005年,资产管理公司成立。2006年,收购深圳市商业银行。2007年,深圳平安银行成立,4子公司交叉销售获批。
在平安2017年的利润构成中,寿险及健康险业务、财产保险业务合计的净利润占比54.9%,银行、信托、证券、其他资产管理业务的净利润占比分别为15.1%、4.4%、2.3%和11.1%,金融科技及医疗科技业务净利润占比达到16.4%。
不同子公司之间的客户迁徙是平安综合金融的一大特点。平安的客户迁徙模式,包括纵向迁徙和横向迁徙两种。纵向迁徙指核心金融公司客户向互联网用户的转化以及互联网用户向核心金融公司客户的转化,横向迁徙指核心金融公司的互联网服务平台的用户与互联网金融公司的用户间相互迁徙以及核心金融公司客户间的相互迁徙。
2016年上半年,平安的核心金融公司之间迁徙客户760万人次,集团内各子公司新增客户中有43%来自客户迁徙。
截至2017年底,平安集团个人客户中有4723万同时持有多家子公司的合同,在整体客户中占比28.5%,占比较年初提升4.5个百分点。集团客户人均持有合同数2.32个,较年初提升5%。
综合金融的打法为平安带来了运营效率的提升和客户粘性的增强,不过,综合金融的模式想要做好,绝非易事。
“从世界范围内来看,综合金融成功必须具备四个要素,少一个都不行。”马明哲曾表示,首先是要具备可控股的金融牌照;其次,必须有一个强大的主业支撑,我们把保险做到极致,拥有庞大的客户群,再逐步迁徙到其他的业务;再次,必须有一个高度集中的中后台;最后还需要杰出的团队和协同机制。
早在2005年时,平安便在汇丰的帮助下,建成了一个高度集中的金融后台,平安张江运营管理中心。这个中心,被马明哲称为后援“大厨房”,它将平安分散于全国800多个城市的后台工作集中起来,为集团在全国的3000多个分支机构提供统一的“工厂流程化”支持。通过技术手段,使得服务标准统一、客户资源共享。在这个后台的支持下,平安各条业务线之间能够快速反应协调。
过去30年的发展历程中,平安从“探索现代保险、搭建现代化企业机制平台”,到“专注保险经营、探索综合金融”、再到“强化综合金融实践、探索金融+科技”,伴随着综合金融的不断深化,平安国际地位也逐步提升。2008年,中国平安首次入榜财富500强,排名462位。到了2017年,平安已经跃进财富500强前40强,位列39位,蝉联中国保险第一名。
在强大的科技动能支撑下,围绕“一个客户、多种产品、一站式服务”的综合金融生活服务核心,平安开始探索“金融+生态”,而“国际领先的科技型个人金融生活服务集团”将是最终目标。
“未来的金融业,将是一个综合金融集团和经营单一业务的专业机构并存发展的市场,客户既可以找到专业机构购买一种产品,也可以在综合金融集团获得一站式的全面金融服务。”对于综合金融的未来,马明哲充满信心。
2017年,平安的净利润已近千亿,建起了深圳最高的写字楼。可回首30年前,它还只是深圳蛇口一家小小的“创业公司”。
1988年8月底,平安还只有30多人。这些平均年龄只有28岁的年轻人住在蛇口的平安宿舍里,五六个人挤一间房。
“白天骑着唯一的展业工具——自行车外出,顶着烈日、冒着暴雨,四处展业;晚上回来,用最原始的铅字打字机一个字、一个字地打印保单,经常工作到深夜,然后就在沙发上、办公桌上休息,甚至席地而睡。”这是来自一位早期平安员工的回忆。
马明哲也骑着自行车拓展业务,他一直把自己当成平安的“首席推销员”,“1988年平安在深圳蛇口诞生之初,我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推销员,每天风雨无阻、奔波展业,那些日子至今仍历历在目,对我今后的成长历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马明哲在一次讲话中说道。
“看起来,那实在是一家太小的金融企业:矮矮的一个楼层的门面,几百平方米的办公面积,十几个员工。”这是首任证监会主席刘鸿儒当年参观平安后的评价。
“当年批准创建平安,就是为了打破市场独家垄断的局面,建立真正的市场机制。这样它的生存之道,就必须是竞争,开始时是和国企竞争,后来是和外资竞争,到现在是全方位竞争。这个过程中,不再有政府背景,不能靠关系帮忙,全靠自己打拼,靠自己的勤奋、专业、周到的服务以及在市场上的独树一帜。”刘鸿儒在《平安心语》一书的序言中写道。
在创始团队的打拼下,1988年底,平安的保费业绩达到522万人民币,比计划超额完成22万。如今,这家“小小”的金融企业已经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打拼了30年,一步步做大做强。
30年的创新路上,平安创下了众多第一,第一家建立员工持股计划、第一家引进外资股东、第一家聘请国际会计师进行审计、第一家大规模引进海外专业人才、第一家进行投资连接保险产品开发、第一家走综合金融经营道路。
诞生于蛇口,发端于深圳,从一开始,平安身上便深刻地烙下了创新的基因。从1988年白手起家创立平安,到将平安带入世界500强的前40,30年来马明哲一直坚持着“平安永远在创业”的理念,“树立永远在创业的意识,就是要有危机感,要保持变化与革新的意识、勇气和能力,在别人没变之前,自己发生变化,在别人没有发现、意识到新业务、新方式、新渠道时,积极探索、主动出击。”
新科技、新动能,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新时代背景下,平安再一次主动出击,确立了新的“创业”方向,探索“金融+生态”。如今的平安,不仅是一个金融公司,更是一个新的科技公司,未来充满想象。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