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期“新一线城市关注度排行榜”上线,搜索指数排名前三位的成都、西安、重庆,竟然都是西部城市。这反映了中国大城市发展的新格局和人口聚集的新趋势。中西部城市崛起,中西部才有希望,更多的关注是个好现象。本期的首个明星之城,是排名第四的“杭州”。理由就一个——西湖大学。
每经编辑 凯德曼
文字 | 凯德曼 来源 | 城市进化论(ID:urban_evolution)
编者按
榜单太多,也不缺这一个,但是城叔给大家看的这个,绝对与众不同。
因为它是“新榜”。
所谓“新榜”,一是新媒体的“新”,关注的是网络媒体,尤其是移动媒体的城市关注度,可谓“推陈出新”;二是新一线城市的“新”,选择十个新一线城市来对比排名,可谓“新生势力”。制定榜单的搜索数据来源,为百度指数。
为什么选择新一线城市?因为它们正在重塑中国城市以及中国城市群格局,是中国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力量,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关注它们,就是关注未来20年的中国城市格局和中国经济大势。
至于十个新一线城市的选择标准,一是按照相关研究机构最新的新一线城市名单,二是依据2017年万亿俱乐部城市名单,三是参考各个新一线城市的舆论影响和区域地位。
综合考量,第一期“十大新一线城市”名单包括:天津、重庆、成都、杭州、武汉、西安、南京、苏州、郑州、长沙。
这个名单并非一成不变,城叔会根据各大新一线城市的热度和关注度变化,进行定期调整。谁上谁下,你的搜索说了算。
“新一线城市关注度排行榜”一周一榜,每期聚焦一城一事。城叔将根据榜单综合,选出上周的“明星之城”,并对该城发生的热点事件进行点评。
对比才有进步,盘点才知重点。“新榜”的意义,不仅解读反映关注度的搜索数据,更重要的以此按图索骥,点评一周以来大城大事,以从中探寻城市发展路径,揭秘经济运行逻辑。
图片出处:摄图网
当第一期“新一线城市关注度排行榜”出来的时候,城叔惊讶而欣喜。
惊讶的是搜索指数排名前三位的成都、西安、重庆,竟然都是西部城市。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鼠标所点,心有所属,城市的关注度反映网友们的热爱程度。
之所以欣喜,也正是同样的理由。这不是因为城叔居住在西部城市而偏心,而是城叔觉得,这反映了中国大城市发展的新格局和人口聚集的新趋势。中西部城市崛起,中西部才有希望,更多的关注是个好现象。
问题是,这三座城市凭什么排名前三?
在成都的热点新闻和热搜词里,城叔发现了“共享单车”“大熊猫”“李宇春”,还需要理由吗?成都从来不缺少被关注的理由。而在西安的热点新闻和热搜词里,城叔发现“抢人”“户籍新政”,在轰轰烈烈的“抢人大战”中,西安风光了一把,抢占了很多媒体头条。至于重庆,看起来没什么大事,但是山城就是这么受宠,不服不行。
当然,这只是第一期,城叔和大家一样关心,排行榜第二期出炉的时候,西部三城还能雄霸榜单吗?
不过,这都不是重点。在城叔眼里,本期的首个明星之城,是排名第四的“杭州”。理由就一个——西湖大学。
横空出世
杭州一周内,开建两所大学。
3月28日上午,湖畔大学新校址在余杭区举行奠基仪式;4月3日上午,西湖大学云谷校区校园建设工程启动仪式举行。
这两所大学诞生在杭州,像一个隐喻。前者更多的和商业有关;而后者却剑指学术、科研的金字塔尖。
据介绍,这是一所由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的非营利性的新型研究型大学,学校的“新”主要体现为“高起点、小而精、研究型”的办学定位。
这所学校有多牛?按照首任校长施一公提出的目标:在2019年末赶超洛克菲勒大学;5年后科研水平比肩清华、北大,成为世界一流高校;15年后,比肩加州理工学院成为世界名校。
从年初开始,身为清华大学副校长的施一公就辞职,全心投入西湖大学筹建中。
施一公说:我们希望用较短时间,在最尖端的科学研究领域创造一个奇迹。以最优秀的师资,培养最优秀的学生,打造一流的成果。”
施一公还说:我们这批人,我们这代人,有机会来参与创办西湖大学,是这个新时代、是这个大时代赋予我们的,我们将怀着一种感恩的心,去办好这件事情。
施一公最后说:我今年51岁,我觉得办西湖大学这样一件大事,能够带着全社会、国家、政府、民间等的重托,信任我们,支持我们,能把这一件事情做好,余生已经非常知足。
西湖大学的横空出世,是一个大事件,而且绝不只是杭州的大事件。
城叔想来聊一聊: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办这样一所大学?为什么施一公认为是时代赋予、家国使命?更重要的是,为什么发生在杭州?
大国博弈
西湖大学诞生的意义,要放在时代背景下才能看清楚。而正在发生的中美贸易摩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观察视角。
北京时间4月4日凌晨,作为中美贸易摩擦的继续,美国公布了一份拟对中国产品加收关税的清单。这项清单覆盖了1300个独立关税项目产品,涵盖了航空航天、信息科技、通讯工程、自动化机器人等多个科技含量极高的领域。
美方在公告中不加掩饰地指出:这份名单的出台,就是要遏制《中国制造2025》计划。
事实上,美国一直在遏制中国高科技领域的发展。过去一段时间,美国曾经多次出手,阻挠中国的高科技企业在美市场并购等活动。
的确,美国的关税清单说明,中国近年来在高科技领域的突飞猛进,引起了美国在战略层面的高度重视;但同时也显示,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特别是原发基础研究的不足。这种不足,就只能通过进口或者并购来追赶,从而受制于人。
城叔提供一个证据:中美贸易失衡的重大根源,就在于美国封锁了对中国高技术产品的出口。该领域逆差占对华逆差比重接近40%,但美对其他国家高科技出口为顺差。有美国研究机构发现,如果美国放宽对华出口管制,对华贸易逆差可减少35%左右。
如今美国高科技出口限制导致的贸易逆差,又成了美国对中国进行高科技打击的理由,总之就是要继续打压中国高科技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怎么办?进口不行,并购不行,那就需要自力更生,加强对原创科技的研究,特别是基础理论研究。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在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调研,也发出了这样的强烈信号。
刘鹤强调,科技系统要认清国际大格局,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历史责任感,尽快补上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的短板。
显然,刘鹤的讲话具有很强烈的现实针对性。问题是,科技创新能力从哪里来?
美国之所以有硅谷,有大量的高科技专利,很大原因正在于拥有数量众多的占据金字塔尖的研究型大学。基础理论研究,是高科技发展之源。
西湖大学,就是要成为这样的大学。
大学之道
问题是:西湖大学,如何成为这样的大学?
刘鹤在调研中指出,要抓紧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政府科技管理职能转变,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努力形成科技创新、实体经济和现代金融间的良性循环。
在城叔看来:西湖大学正是科技体制改革、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一次重要实践和重大尝试。它要为中国科技创新探索一条新路。
美国为什么成为高科技的领头羊?为什么能够占领研究型大学的金字塔尖?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科研机制取胜。
西湖大学所谓新型大学,正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科研创造机制。
首先,它的“新”体现在民办性质。目前,中国的知名大学无一不是公立大学,在体制机制上难以实现有效的突破。正如施一公所说,目前中国大学的发展,还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的需求,也不能完全满足中国将来科技发展的需求。
其次,西湖大学的“新”,很重要的一点是在治理体系上。按照现代大学制度的要求,西湖大学将设立董事会,校董会作为最高决策机构,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生也可任学校董事。这种创新是前所未有的。
第三,在办学模式上,西湖大学采用基金会筹资的办学模式,学校办学经费来源主要为举办者出资、办学收入、竞争性科研项目经费及人才政策支持经费和政府扶持资金等渠道。
城叔了解到,该校创始捐赠人包括马化腾基金会有限公司、王健林和吴亚军等个人和机构。
按照规划,学校将组建理学院、工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含生物学和基础医学),优先形成理学、工学、医学3门学科类。目前,西湖大学首批19名博士研究生已入学,2018年计划招收博士研究生130名。
每一个学院都是高科技前沿,师资力量则全球招聘顶尖科学家,西湖大学剑锋所指,是大国创新的需求和期待。
大城担当
西湖大学为什么诞生在杭州?答案绝不是因为杭州有一个西湖。
在城叔看来,这样一所新型大学,诞生在有西湖的杭州,是珠联璧合的产物。因为创新型的大学,就要配创新型的城市。
说杭州是创新之城,相信没有什么异议。杭州的底气,不只在于一个阿里巴巴。
按照《2017胡润大中华区独角兽指数》,杭州以独角兽企业数量13家,排在北京上海之后,深圳之前。
这是新一线城市中,唯一能和一线城市相提并论的城市。而且,13家来自于杭州的独角兽企业,总估值反超上海的28家独角兽企业。
说到底,杭州有市场经济的环境和制度创新的土壤。城叔之前曾经刊发过一篇《为什么是杭州?》,提到杭州放管服改革中的“最多跑一次”,一件事,跑一个部门就能办完,高效的体制机制,吸引、汇聚了大量的创新创业企业。
城叔想说,西湖大学在这里办,是有希望和前途的。
但城叔更想说的是,杭州办西湖大学,提供了一个大城市的前瞻性眼光和国家使命感。
眼下,中国各大城市特别是新一线城市之间的“抢人大战”正酣,连一线城市也纷纷加入,而且手段层出不穷。城叔昨日公号《城市抢人背后的“新文化战争”》,也指出了城市竞争中的文化营销,以此打响知名度,吸引更多人才。
这些当然是好事。抢人、抢文化、抢投资,都是正常的城市竞争,但在城叔看来,更高段位的城市竞争是抢“大学”,是西湖大学这样能够引领全球技术前沿、占据世界科技高地的大学。
前者只是内部竞争,而后者是国际竞争。这就体现出一个大城市的追求和担当。
当今世界,国与国的竞争,是创新能力的竞争,是高科技的竞争,是基础研发的竞争。
在中美贸易摩擦的背景下,西湖大学的诞生,意义更加凸显:它不是一个城市在竞争,而是一个城市代表一个国家在竞争。
杭州为什么是“明星之城”,一个“西湖大学”就够了!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