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备案大限的临近,渴望合规的平台开始对定期产品“动刀”,同时,很多平台也已开始清理大额标的。即将到来的验收备案决定着平台是否还能参与下半场的竞争。
每经编辑 肖乐
每经记者 肖乐 每经编辑 姚祥云
“备案危机感很重,担心限制数量把我们卡住。”深圳一家P2P平台高管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到。大概再也没有比当下的P2P更焦虑的行业了,即将到来的验收备案决定着平台是否还能参与下半场的竞争。
记者注意到,P2P平台已经开始了备案前夜最后的合规冲刺,有平台开始对定期产品进行整改,消除期限错配。日前,人人聚财发布公告,3月18日和3月19日两天停服,开服之后,其计划标产品定投宝(1~24个月定投宝、V专享)将全部下线,用户原来持有的定投宝产品将切换为直接持有原定投宝所匹配的散标(债权)项目。
与此同时,网贷平台依然在为平台上的存量大额谋求出路,清理也在加速。网贷之家的数据显示,P2P行业2018年2月待还金额超20万元和100万元的累计金额占比较2017年1月分别下降了14.41个百分点和16.91个百分点。
按照银监会P2P整改验收通知的规定,以活期、定期理财产品的形式对接债权转让标的,由于可能造成资金和资产的期限错配,应当认定为违规。
由于活期产品存在着资金池、流动性风险,2017年至今,已经有众多平台陆续下架活期产品。今年1月以来,真融宝、投之家、熊猫金库等平台的活期产品相继停售。
随着备案大限的临近,渴望合规的平台开始对定期产品“动刀”。3月17日,人人聚财发布公告,其定投宝产品(1~24个月定投宝、V专享)将全部下线,持有定投宝的用户将切换为直接持有原定投宝所匹配的散标(债权)项目,并开始按照散标的还款方式进行还款,且散标还款、到期日与原定投宝到期日不同。
人人聚财方面表示,此次定投宝产品调整,是整改的重要一环,也是合规的前置条件。过去为追求出借操作的便利性,在定投宝设计时采用了行业普遍应用的自动债权转让机制,部分债权和定投宝期限不一致。按照监管整改要求,该机制被禁止,所有存量定投宝都必须整改到位,穿透到底层资产,无法进行新老划断。
盈灿咨询高级研究员张叶霞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也表示,《深圳市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整改验收工作指引表》明确,平台以“活期、定期理财产品的形式对接债权转让标的”需要进行整改,人人聚财原定投宝中所匹配的散标到期日和原定投宝的到期日可能出现不一致,因此需要进行整改。
不过,对于定期产品的整改指引,各地的政策细节略有不同。上海和江西整改验收工作指引中明确提出了一个除外情形,“网贷机构向出借人提供各类定期产品,包括在合同协议中约定通过债权转让方式到期退出的定期产品(但借款人实际借款期限和出借人出借期限相匹配;或者在产品名称中标明持满一定时间方可转让、且已充分向出借人提示流动性风险并由出借人事先书面确认的除外)”。
“在部分地区如果平台能证明出借期限相匹配等条件也可能不需要在这方面进行整改,P2P的计划类产品的合规整改模式,与地方监管部门对平台的监管要求密切相关。”张叶霞表示。
“现在很多平台开始清理大额了,平台更缺资产了。”一位P2P业内人士向记者说到。
同一自然人在同一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平台的借款余额上限不超过人民币20万元;同一法人或其他组织在同一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平台的借款余额上限不超过人民币100万元,这是监管早在2016年8月24日《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中便已划定的政策红线。
“大额标的的正常处理方式是到期收回,没有到期的就要求借款企业提前还款。大量提前还款说明平台此前整改决心不够大。”广州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方颂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因为整改工作已经有两年时间了,如果平台没有太多侥幸心理,从去年初就开始做准备了,停发大额标的,规模逐渐下降。但也因为要付出规模下降的代价,所以可能很多平台不愿意。”
大额标的的另外一种处理方式就是转让,方颂指出,转让给对资产感兴趣的资金方,或者平台股东,“例如供应链的资产可能保理公司就会想要。”
前述深圳P2P平台高管就告诉记者,其大额资产是在股东方的帮助下剥离的,“底层资产不能提前到期,但平台标的可以清理掉。发回购公告,由两家机构股东回购用户手中的大额标的,股东线下持有至到期就行了。”
第三方数据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大额标的的清理加速。据网贷之家对533家平台的监测统计数据,网贷行业借款限额合规性进一步好转。数据显示,2018年2月待还金额超20万元的累计金额占比为27.71%,相比2017年1月下降了14.41个百分点;2018年2月待还金额超100万元的累计金额占比为12.45%,相比2017年1月下降了16.91个百分点。
不过,大额标的清理叠加季节因素,让现阶段的标荒显得特别严重。“标荒还是会有一段时间,可能会持续好几个月。备案要几个月,平台也会有一个扩大发展的过程。”方颂称。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