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举报所在公司违规挪用客户资金,美国银行美林证券的三名员工获得高达8300万美元的奖励,而这与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在8年前签署的一项法案有关。据悉,这三名员工表示,会将所得奖励“非常高的比例”捐赠给慈善机构。
每经编辑 赵庆
美国时间本周一(19日),美国证监会(SEC)的一纸文件,揭晓了一桩史上最高的“告密奖金”。
美国银行美林证券的三名内部人员举报公司擅自挪用客户资金,获得了高达83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5.25亿元)的奖励。
每日经济新闻(微信号:nbdnews)记者注意到,由于美国法律的保护,这三位告密者的身份不得而知。但是,据其委托律师称,这三人将会把所获奖金的“非常高的比例”捐赠给慈善机构。
有媒体评论道,正是这些勇敢的人们挺身而出,数百万客户的资金得以保全,华尔街疯狂的投机者才能受到应有的问责。
而他们三人能够获得这份创纪录奖励,也源于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在8年前签署的一项法案。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三位美银美林内部员工给SEC通风报信,揭发了关于美银自营部门美林证券挪用客户资金的行为,获得了SEC总共8300万美元的奖励。
根据三人所提供的信息,近两年来美银未将客户资金与自营资金分离管理,致使其客户资产置于风险之中,SEC因此罚没了美银美林4.15亿美元。
SEC表示,其已于当地时间本周一给予其中两名告密者总共5000万美元的奖励,第三位则独揽3300万美元。需要指出的是,SEC既未公开三名告密者的真实身份,也没有透露三人所揭发的具体内容。
Labaton Sucharow律所的律师乔丹·托马斯称,这三名美银内部告密者都是他的客户,但拒绝透露他们的身份以及现在是否还在美银工作。托马斯表示,三人(在告密时)均是美银的“高管”级别,同时表示,三人所获8300万美元奖励中“非常高的比例”将捐赠给慈善机构。
托马斯补充称,他和SEC之所以不能公开这三名告密者身份的原因,是他们希望三人能继续在华尔街工作,而且就连美林证券也不知道这三名告密者的身份。“如果不是我的客户们,SEC不太可能知道(美银)的这些违法行为。” 托马斯说道。
托马斯表示:
“我的客户代表着华尔街那些最优秀的人,而且SEC的判决也证明了这一点。这些勇敢的高管们挺身而出,保护了美林证券数百万客户的资金。”
SEC还指出,美银在2009年至2012年进行的一系列交易中,曾故意挪用部分本该分离放置的客户资金,并将这些资金用于填补美林证券的交易业务。SEC认为美银的这种做法完全是不考虑客户资金的风险。
当然,SEC后来也发现美银从这一系列的违法行为种获取了非法所得。金融时报在报道中称,美林在一个清算账户中每天持有高达580亿美元的客户证券,如果破产,那么该账户里的资金将用于偿付债权人。美银挪用了50亿美元准备金,用于公司自己的交易活动。美林证券也承认了这一违法行为。
SEC还表示,美林证券还从事了复杂的期权交易,并人为地减少了必须为客户持有的现金储备总量。在2009年-2015年间,为了给美林证券的交易提供资金,美银每周都释放了数十亿美元的资金。
美林证券曾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没有客户因为公司的违法行为受到损失,并将投入大量的资源来审查和加强其管理流程。当地时间周一,公司发言人哈勒丁拒绝就此置评。
那么,为何此次美银三名高管告密会获得创纪录奖励,并引起华尔街的注意?因为在没有法律保护前,告密者可能会遭到公司的各种报复,在相关法案发布之前人们大都对此默不作声。
然而,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签署的一项法案改变了这一切。
2010年7月21日,奥巴马正式签署《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和消费者保护法》,这一法案中的第922部分显示“禁止解雇或歧视那些敢于举报他们雇主违法活动的行为”,这一条也就意味着华尔街雇员不用再害怕因为揭发公司内部的违法行为而遭到解雇。没有这一法案的成立,美银这三名告密者或许就不会这么干了。
同样据该法案的第922部分,如果告密者自愿提供的信息最终导致SEC对肇事者处罚100万美元以上,那么告密者将可得到罚款从10%到30%不等的奖励。
对于发给举报者的奖金来源,SEC表示奖金来自此前根据《多德·弗兰克法案》建立的基金,并非来自SEC的年度拨款,也不是来自被罚机构的罚款。
SEC的告密办公室主任简·诺伯格则在一份声明中表示:“这些奖励措施表明,告密者可以向SEC提供重要信息,以便我们能够追查并纠正那些可能被忽视的严重违法行为。我们希望这些奖励,能鼓励其他握有具体的有关任何机构违反证券法信息的个人站出来,向SEC报告。”
每日经济新闻(微信号:nbdnews)记者注意到,此次三人获得总共8300万美元的奖励,也超过了2014年创下的高密奖金纪录(3000万美元)。SEC还表示,自从其2012年开始向此类告密者发奖金以来,已经累计给53名告密者们发了总共2.62亿美元的奖励,平均每人获得近500万美元。
每经记者 蔡鼎
每经编辑 郑直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