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村戏》点映现场,该片导演郑大圣正与观众互动选一部商业院线没有的纪录片或艺术片,在朋友圈等社交网络上召集到足够多的观众,就能在影院组织大家集体观影。众筹放映,如今正在影迷群体中悄然兴起,它让观众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也让好电影遇到了爱它的观众。
选一部商业院线没有的纪录片或艺术片,在朋友圈等社交网络上召集到足够多的观众,就能在影院组织大家集体观影。众筹放映,如今正在影迷群体中悄然兴起,它让观众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也让好电影遇到了爱它的观众。
《村戏》豆瓣评分8.2分
观众散场后不是各奔东西
上周六的一场雪,有点儿影响了人们出行,却没有阻碍住从北京各个方向赶来的影迷,共赴一场电影的约会。
下午一点半,星美影城世界城店的入场口前,一张小桌子上按场次、座位分类摆好357张电影票,旁边的易拉宝上印着电影海报,这就是电影《村戏》的众筹点映领票处。
临近开场,来领票的观众数量激增,还排起了队。站在桌前的点映发起人丛紫(化名)一边核对观众手机上的购票记录,一边把电影票和纪念品发给他们,忙得团团转。领到票的观众可以直接入场。
这既不是去电影院买票看电影的普通商业行为,也不是电影公司组织的官方活动,而是一次完全由观众自发组织的众筹观影。
促成这次观影的,是目前国内首家众筹观影平台——大象点映。在其微信服务号上,点击“购票观影”,便可以发现各个发起人在各个城市发起的放映活动,每场活动都附有影院地址和放映时间。观众需要购买电影票才算报名成功,如果报名人数达到目标,放映就会真正举行,否则放映取消,观众会收到退款。
这是观众郭莹第三次参加众筹点映。她刚刚硕士毕业,因为学的是纪录片专业,关注大象点映已经很久了——纪录片是该平台重点推广的电影类型。谈及众筹点映的好处,她坦言,首先是能看到一般影院里看不到的好片子,“而且你会提前为观影空出时间,会提前了解影片信息,更有仪式感。”
不同于一般观影散场后观众各奔东西,众筹观影往往会在影片散场后举行各种活动,比如交流、主创问答、影迷沙龙等,通过一场放映结缘的观众还会组建微信群。郭莹记得,上次参加纪录片《我只认识你》众筹点映,放映结束后发起人组织大家即兴交流。这部纪录片讲述的是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的经历,观众席里好几个人主动发言,讲述自己的故事。他们有的是曾经出国在外,不能陪伴患病的家属;有的回忆起公公去世前最后的一段日子,讲到动情处,声音都哽咽了。“那次交流的效果特别好,大家的故事让我们有了更真切的体验。”她说。
平台从电影创作者到推广者
大象点映创始人吴飞跃说,创立众筹观影这一模式,最初其实是为了“自救”。
2015年,吴飞跃和导演秦晓宇合作执导了一部讲述打工诗人的纪录片《我的诗篇》。电影拍完后,在国内外的电影节、纪录片节上也拿了不少奖,他们希望影片能走进院线,让更多人看到。然而,联系了大大小小的发行公司,得到的答复都是“纪录片太小众了”“别瞎折腾了,发了也没有人看,拿完奖赶紧拍商业片去吧”“给我们几百万宣发费,我帮你发发看”……好不容易联系100家企业做了包场放映,现场观众的反响也让他大失所望。
“有的一听导演和演员名字都不认识,马上就走了;有的捧着爆米花进去看,看了一半儿出来了;有的带着孩子来,小孩看得有些莫名。”吴飞跃直言,《我的诗篇》是一部“挑观众”的电影,他希望能通过作品与观众达成深层次交流,而随意走进影院、对影片毫无认知的人,显然不是该片受众。
一次讨论中,吴飞跃的一位高中同学提议,不如引入互联网思维,把“众筹”这一概念运用到电影放映中来。第一次测试,是在吴飞跃的老家福建晋江。老同学在高中同学会中发出通知,说吴飞跃拍了部电影,问有多少人想看。大家一听,都格外捧场。放映那天,同学、校友、老师来了好几百人,吴飞跃也专程飞回去,和大家交流,气氛相当热烈。
这次试验成功后,他们开始在全国以众筹点映的形式推广《我的诗篇》。该片最终通过这种方式在205座城市实现1000场放映,票房250万元。直到现在,这部影片仍然可以通过众筹点映,登上某家影院的大银幕。众筹点映的成功,向那些对《我的诗篇》“判死刑”的发行公司证明,纪录片、艺术片在中国是可以有分众市场的,只要能找到对的观众。
最初只是为了解决自己的问题,没想到却为整个行业探索出一条新路,吴飞跃的身份,也从创作者转变为推广者。
“大部分纪录片和文艺片都没什么宣发费用,关注度不高,在影院很难从商业大片‘嘴’里抢到排片,往往还没找到自己的观众,就匆匆下档。众筹点映则为这些影片找到了精准受众,而且支持长线放映。”吴飞跃透露,目前影片入驻大象点映不需要投入成本,还能获得票房分成。而对观众来说,众筹点映既能让他们看到好电影,还能实现“观影社交”,交到志同道合的影迷朋友。
谈及选片标准,吴飞跃说:“首先要是一部良心之作;第二要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第三,看完之后你会愿意推荐给自己的亲人朋友。”目前,该平台上共有20多部影片,都是近几年的口碑佳作,比如《摇摇晃晃的人间》《生门》《村戏》《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等。
发起人不是冲着10%分成去的
波莉是杭州一所小学的老师,她已经在大象点映上成功发起过11场放映,是发起人中的“大V”。
去年9月,她给班上的孩子放了《我只认识你》预告片,看完后,孩子们都很感动。一个平时不善言辞的小孩悄悄告诉她:“老师,刚刚我的喉咙被哽住了。”
当时,波莉问大家:“有谁愿意和我一起发起这个纪录片的观影?”全班同学齐刷刷举起手。于是,大家约定以“605班的23个孩子”(包括波莉自己)为名,发起《我只认识你》点映。
为了召集到至少100位观众,孩子们有的为影片设计海报,有的联系打印店做易拉宝,有的在校内摆摊儿吆喝,有的发动周围所有认识的人……历时八天,终于成功找到足够的观众,最终有119位观众一起观看该片。放映结束后,除了交流、写观后感,孩子们还去医院看望了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老人们。
“从召集观众,到成功放映,再到后续的交流互动,一部电影产生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在此过程中,我既把好的作品送到了更多人身边,又交到了朋友。”波莉笑言,自从成为发起人后,她甚至感觉每天的生活都“更有劲儿”。
想成功发起一场点映,在选定影片后,需要首先确定放映时间和地点,一般来说,时间定在双休日白天、影院交通方便的场次能吸引更多人。大象点映已覆盖全国80%以上的影院,发起人确定影院后,平台会和影院沟通包场和放映工作。点映票房将纳入票务系统,除了片方、影院和大象点映参与分账,发起人也会获得本场票房的10%作为活动经费,用于制作海报、邀请嘉宾等。
“没有哪个发起人是冲着10%的分成去的,做一场放映,我们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要高多了。我们愿意去付出,还是因为爱电影。”一位发起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