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中基协投教专题片全网上线:京城的卖房款和偿命钱怎么突然就没了

    每日经济新闻 2018-03-19 00:45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左越 每经编辑 叶峰    

    每经记者 左越 每经编辑 叶峰

    3月15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以下简称协会)联合国内财经第一社群德林社出品的投教专题片《守护财富行动远离投资陷阱——京城的卖房款和偿命钱怎么突然就没了?》于全网上线播出。

    这是自去年“3·15”协会推出国内首个投资者教育MG动漫季播剧《你财知道?》后的又一力作,旨在增强投资者风险防范意识,加大投资者权益保护力度。

    投教片展现真实案例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此次“3·15”上线的投教专题片根据真实案例改编,案件的受害者都是缺乏投资知识和风险防范意识的中老年投资者,被宣传高收益低风险产品的不法分子诈骗,导致投资款血本无归。

    片中,在某金融机构客户经理的推荐下,主人公余莉(化名)用300万元卖房款全买了一款理财产品,这款私募基金被客户经理承诺每年稳赚13%~14%。一年之后,本金和第一年的投资收益悉数到账,收益率甚至比之前客户经理承诺的还要高。

    而从这里开始,一张骗局大网也正准备扑向余莉。客户经理随即向余莉推荐了一款新产品,出于对客户经理的信任和第一年的高额收益,余莉将300万元本金和追加的90万元投入到新的理财产品中。但到了要兑现第二次收益回报的时候,等待余莉的却是接二连三的展期函,最终不仅收益无从取得,本金也血本无归。

    余莉的经历并非个案,现实生活中被这类高收益低风险的理财产品吸引而最终受骗上当血本无归的中老年投资者还有许多。中老年投资者急于找到实现财产保值增值的投资渠道的心理,但是因为专业知识和投资能力的不足,并不具备鉴别投资风险的能力,因此只能通过熟人介绍等外在方式来做出投资决策。而不法分子恰恰是利用了中老年投资者的这些弱点,运用各种手段诱导投资人上当受骗。

    清晰直观掌握辨别投资陷阱

    历时数月的制作,该专题片通过对案例的深入分析和对受害投资者的多次走访,真实还原了这起私募基金非法集资案件,并通过外部专家和协会相关负责人的解读,让投资者清晰直观地了解和掌握辨别防范私募基金投资陷阱的要点。

    从投教片里余莉等人的遭遇也能看出,轻信熟人推荐图省心,在非正规金融机构办理业务图省事,对于投资来说这会大大提高投资风险。

    而对于投资者来说,适当性管理就是认清自己、认清产品,不要相信所谓保本、高收益、无风险、稳赚不赔这类噱头。北京紫华律师事务所主任钱列阳也在片中提到,作为投资者普遍容易轻信推荐人,由于对推荐人的信任而忽略了对产品真实性、客观性、全面性的了解。

    针对片中投资者的经历,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私募管理部主任董煜韬则提到,“按照现在的法律法规只有两类机构可以向合格投资者宣传推介私募基金,第一类是依法在基金业协会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第二类是在中国证监会取得了基金销售资格并且成为基金业协会会员的销售机构。除此之外,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推介私募基金产品。”

    董煜韬也向投资者建议,“鉴于私募基金合同是非常复杂,强烈建议投资者第一要自己阅读相关基金合同的核心条款、主要内容,第二如果有条件可以聘请专业律师在签署基金合同过程中提供相关的法律意见。此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文件,基金合同通常在我们的要求下除了合同本身还要有风险揭示书,在13项风险揭示的内容上逐项签字,也就是让投资者更加清晰自己的相关权利义务,真正做到卖者尽责、买者自负。”

    “大家在购买私募基金过程中要关注几点,首先要关注自己是否是合格的投资者,第二要关注私募基金管理人必须是在基金业协会依法登记的机构,同时关注它是否持续合规运作,有没有诚信不良记录,第三要关注投资权益,也就是最基本的知情权,要求管理人定期进行信息披露,最后当权益受到损害时,要勇于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董煜韬在片中提到。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A股“入摩”倒计时 MSCI新推12个中国系列指数为外资入场铺路

    下一篇

    中信建投研究所再失大将 3年流失7位金牌分析师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