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7月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指出,“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今年,“加强金融机构风险内控”也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
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防控金融风险是重点,要牢牢守住金融安全底线。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金融改革的“排头兵”,民营银行在风险管控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尤为重要和具有借鉴意义。
作为新的金融业态之一,互联网银行除了面临一般意义的银行金融风险,还要面临互联网行业特性的挑战。如何探索在这样独特的业务模式下合规、稳定、可持续发展,这既是微众银行管理者所面对的挑战,也是中国金融业者在新时代所面临的课题。
微众银行是国内首家开业的民营银行、互联网银行。与传统银行不同,微众银行没有物理网点,业务全部线上化处理,无需抵押、纯信用贷款,网上开户以分钟计,贷款到账以秒计。微众银行成立伊始就深刻的认识到,互联网银行的本质是银行,互联网金融产品的本质是金融,必须遵循银行、金融固有的规律、规则。
作为一家真正意义上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微众把风险看得更重,从一开始就在战略上把风险管理作为立行之本,将风险管理能力视为核心价值,以风险合规为经营原则,以风险偏好为经营指导,践行普惠金融原则,全面管理各类风险,做到准确识别、审慎评估、合理授信、及时预警、有效处置,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全行性风险的底线。
从微众银行的经营理念:“普惠金融为目标,个存小贷为特色,数据科技为抓手,同业合作为依托”里即可看到它的风控“三大法宝”。个存小贷意味着两端客户量多、小额、分散,有助于降低系统性风险;数据科技的应用使广覆盖、低成本成为可能,有助于降低客户信息不对称的风险;通过同业合作降低资产负债结构性错配的风险。
开业三年多来,微众银行贷款质量始终保持优良水平,拳头产品微粒贷的不良率持续低于1%,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民营银行在担任金融改革“排头兵”的同时,这种新的业态往往伴随着未知的风险领域和大量不可预知的金融风险。随着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革新技术的高速发展,将传统风控手段与科技有机融合,不失为解决风控痛点的一种途径。
作为民营银行,微众银行一开始就必然需要选择一条独特的经营道路。面对风险管理的挑战,微众银行以科技为依托,打造了一套独有的以“传统数据+互联网数据”为基础的互联网金融风控体系,依靠自身的大数据技术优势,对客户名单进行分析、筛选,并通过信用评级方法完成白名单的筛选过程。
互联网数据的非结构化、碎片化和不对称性,往往具有采集渠道非标准化、客户信息缺失率较高、数据较为稀疏、数据覆盖维度较广的特点。为此,在风险管理中,微众银行把目光投向更加前沿的统计科学和技术手段,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案例就是机器学习模型,采用相对更加复杂的神经网络,在处理稀疏数据、解决过度拟合及处理高维数据时,比逻辑回归模型更具优势,预测准确性更高,区分能力更好。
针对各类欺诈风险,如伪冒开户、虚假资料、道德风险、交易虚假、团体欺诈、账号盗用、机器恶意攻击等,形成了欺诈风险防范工具箱系统,可实现快速定制和组装各类产品欺诈防范策略,及时识别防控欺诈风险。
金融的核心是风险管理,不论如何创新,风控是灵魂。微众银行将在上级部门等的大力支持下,主动与金融同业合作,积极探索风险管理创新技术和方法,持续提升风险管理能力,为保障客户权益,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对于成熟运作的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等,民营银行资本来源相对分散、小额和广泛,对银行投资入股后,如果没有良好的公司治理架构,没有与资本相匹配的风险管控体系,没有严格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就容易出现股东干预、内部人控制或经营冲动等问题,因此,要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夯实发展基础,确保长期可持续发展。
微众银行在创立之初就瞄准国内外监管要求并借鉴国内外上市公司的实践标准,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公司治理体系和风险治理架构,覆盖董监高及其各种委员会、前中后三道防线,并用风险偏好贯穿其中,统领各方。
微众银行行长李南青介绍,微众银行在探索良好公司治理方面,以“高起点、高标准”为原则,参照上市公司标准,结合自身实际发展情况,逐步建立健全“三会一层”公司治理架构,发挥决策、管理、执行、监督相互支持又相互制衡的职能作用。
为严格保证银行各项业务的开展受到监管和法规的有效约束,股东、董事会的有效监督,高管层的有效管理之内,微众建立了董事会、CEO和风险条线各负责人的授权体系,决策监督层与执行保障层之间通过授权体系进行责、权、利的有效划分。授权体系涵盖日常管理职能,以及授信审批、资产管理、拨备管理和不良资产处置等风险管理的各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