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陷阱花样多见招拆招 汽车消费“潜规则”大揭秘

    羊城晚报 2018-03-15 08:46

    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将至,关于汽车消费维权的热点又再升温。根据最新发布的2017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汽车与零部件在具体商品投诉中排名第一,各种“潜规则”防不胜防。作为大宗消费商品,在购买汽车以及售后过程中,如何避免陷阱、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3·15之际,我们以实际案例为主,介绍买车前后的各个环节中的陷阱与常见问题,结合中消协及广东省消协等所公布的维权重灾区与实际案例来进行剖析,希望广大消费者了解后在买车、用车时都能够避免“中招”,以及更好维护自己的权益。

    划重点之消协调查显示

    汽车及零部件消费维权问题严重

    根据中消协的2017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显示,2017年全国交通工具类投诉共54536件,同比小幅增长0.55%,虽然变化不大,但仍然高居商品类投诉第二位。在整体投诉量保持平稳的同时,交通工具类中汽车及零部件消费维权问题严重。消费者反映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在销售时隐瞒刮蹭、补漆、漆皮受损等汽车真实情况,甚至有事故车、问题车二次销售的现象。二是汽车本身质量不过关,出现电瓶没电、提车3个月就出现自动熄火等质量问题。三是汽车维修技术不过硬,维修服务质量差,多次送修仍不能排除故障。四是擅自使用质次价廉的汽车配件,未按约定使用原厂配件,而以伪劣配件替代等问题。五是有消费者贷款提车时被加收金融服务费,甚至车辆交付后长时间拿不到汽车合格证等。六是合同纠纷,经销商没有充分尽到告知合同条款的义务,且合同条款模糊,存在经销商单方面加重消费者义务,减免自身责任的现象。

    另根据广东省消协的统计,2017年全省各级消委会共受理交通工具类投诉13299件,同比上升17.34%,其中大部分为汽车纠纷投诉。投诉主要集中在质量、合同、售后服务等方面,汽车发动机、轮胎、零配件、内饰等质量问题是投诉的热点焦点,而购车合同权责不清、经销商售后服务不规范、合格证抵押等问题也是投诉的重点。

    实例篇

    关注一:买车陷阱花样多

    案例:新车质量有问题鉴定难

    何先生在4S店购买的汽车半年后保养时偶然发现该车脚踏门油漆颜色与车身颜色有差别,便怀疑该车经过改装,非原装进口车。4S店将车辆的进口关单、检验证书、厂家说明等相关证明文件出示,以证明该车为原装进口车。但何先生坚持认为该车不是原装进口车,拟对4S店提起诉讼。

    消费提示: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三条规定经营者提供的机动车、计算机、电视机、电冰箱、空调器、洗衣机等耐用商品或者装饰装修等服务,消费者自接受商品或者服务之日起六个月内发现瑕疵,发生争议的,由经营者承担有关瑕疵的举证责任。当车主对于汽车的来源或质量提出质疑时,汽车经销商有义务为其提供汽车厂家的相关技术鉴定证明,这是相对比较权威的渠道。如果车主仍然不能接受厂家的有关证明,在与汽车经销商协商一致的前提下,可通过双方认同的、有司法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鉴定。

    重点关注

    1、提防企业捆绑销售

    市民欧先生在4S店购买的一台车由于是新款车,4S店要求加装精品。欧先生交了2万元定金后,当晚回家与家人商量,觉得加装精品既不实用,价格也高,第二天就到4S店要求退回定金,取消购买。然而4S店认为欧先生的理由属于个人原因,不够充分,而且欧先生的款项属于定金而非订金,不肯退款。

    支招:根据2017年7月起实施的《汽车销售管理办法》的第十四条规定:“供应商、经销商不得限定消费者户籍所在地,不得对消费者限定汽车配件、用品、金融、保险、救援等产品的提供商和售后服务商……”上述案例行为违反《汽车销售管理办法》的规定,属于“强制消费”或“捆绑销售”,消费者有权拒绝精品加装。

    2、代办上外地牌需谨慎

    广州刘女士向4S店订购了一款新车,并委托4S店上外地牌和办理车险,4S店销售人员承诺三个月内可上佛山牌,等了三个月后却迟迟没有动静,4S店反馈因《广东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条例》政策调整的影响,新车上牌时间变得遥遥无期。

    支招:在国家政策变更并且影响车主上牌时间时,4S店应提前将有关政策和上牌不确定的风险告知车主,或者是建议车主自己回家上牌,同时扣减有关代办上牌的服务费。但许多4S店为了消费者买车,并不会提醒风险。因此,建议准车主在买车时要事先了解清楚上外地牌的注意事项,不要一味听信4S店的说法。

    潜规则一

    难懂的名目

    在车商搭配的各项收费礼包或套餐中,一些用词很难让消费者看懂,而销售员在推销时也含糊带过。比如,在一些购车大礼包中,会存在“其他项目”,里面往往有重复消费,如果不问清楚就不会被告知。此外,一些车商还会巧立车辆检测费、车辆出库费、加价提车费等名目来收费,对此销售员往往以“行规”来解释。这个时候,消费者购车时应仔细甄别每一项收费明细,了解其功能,做到清清楚楚消费,明明白白付钱。

    潜规则二

    买新车给库存车

    买新车是一件高兴的事情,但在验收新车的时候,千万不要忘了检查清楚车辆的出厂日期。有些不良4S店会用库存车来代替新车交付消费者,而且以“合同上未注明汽车的出厂时间”为由来拒绝。

    事实上,4S店的做法涉嫌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对于库存一年或以上的车辆,对其质量都会有一定的影响,4S店在销售时应该事先告知消费者,不然消费者完全有理由拒绝购买库存车。

    潜规则三

    捆绑销售车险

    相信许多消费者在购买车辆时都遇到过这样的事情:销售顾问表示,购车必须在4S店购买车辆保险。而且有时候如果消费者强硬拒绝,销售顾问可能会改口,称可以不在4S店买其他险种,但一定要在该店买交强险,并表示店里规定不卖裸车。甚至还有更离谱的规定,如消费者在店里买车险时还得交一笔续保押金,如果贷款三年,那么这三年必须在4S店续保。

    其实,这些捆绑行为都不合法。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十条:“消费者享有公平交易的权利。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时,有权获得质量保障、价格合理、计量正确等公平交易条件,有权拒绝经营者的强制交易行为。”4S店强制要求消费者购买保险,涉嫌侵犯消费者自主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消费者完全有理由拒绝。

    案例:跨区销售配套服务脱节

    关注二:买完车才发现问题,怎么办?

    家在广州的许先生看上了一款欧系车型,比较价格后,发现云浮比广州4S店要便宜6000元,于是许先生决定前往云浮购车。但新车买回来2个月内前后两次出现异常问题。第二次检查发现车辆方向盘出现松动,要更换转动轴,维修费1000元。维修费加上往返云浮的汽油费已经是一笔高额的支出,这让许先生懊悔不已。

    消费提示:《汽车销售管理办法》明确了厂家和经销商不能限制消费者跨地区购车,这将有助于新车车源的全国配置,减少区域价差,消费者有更灵活的选择。但这种跨区流通中的服务脱节现象不少,部分经销商存在跨区服务能力的缺失,也有跨区销售的撮合中介机构不具备售后服务的支持能力,当出现消费纠纷时车主人只能自己想办法解决,服务体验感并不好。所以消费者选择异地购车时,一定要了解清楚售后服务方面的本地承接能力和服务机构的服务承诺,综合衡量,同时交车时与“汽车三包”相关的随车资料一定要拿齐,不能光是盯着价差。

    重点关注

    1、平行进口车上牌难

    一消费者在某国际汽车展期间通过某房车经销商购买美国平行进口房车,价值两百多万元人民币,车辆附带资料齐全,但由于车管所系统查询不到该车辆的目录资料,不予上牌,经多方协调沟通无果,最终车主决定退车遭到商家拒绝。

    支招:平行进口汽车分为美规、欧规、加规、墨版、中东版等等,不同版本的平行进口汽车都是根据生产国当地的道路交规制造的,所以这其中有些部件不一定符合中国的道路规范。由于平行进口汽车多数属于非中规车,其进入中国市场时必须进行整改,例如:转向车灯颜色、仪表盘的英里显示、系统汉化等,如果在无资质的机构进行整改则有可能出现技术不符合国内上牌的要求。此外,平行进口车型应该在环保网上有备案,但有些最新的车型或者是比较偏门的车型有可能没有及时更新备案,从而影响到车管部门的查询及上牌审核。

    可见,上述专业化的事项对普通消费者来说较难理解和操作,建议消费者购买平行进口汽车时,要多渠道了解目标车型过往的上牌情况和最新车型在环保网上备案的情况,尽可能到有国家授权的平行进口汽车试点企业购车,最好委托独立的平行进口汽车贸易方面的专业人员协助选购。

    2、合格证抵押问题仍有发生

    广州某韩系品牌4S店因资金断裂跑路已有几年,但部分已售车辆的合格证仍然质押在民间借贷的金融机构手里,受影响的车主不能到车管所上牌,车辆不能上路,停放在家中已经几年如同一块废铁。

    支招:汽车合格证是消费者汽车上牌和购买保险的有效凭证,没有合格证就不能正常上牌,部分险种也不能生效。近年来不少大型金融机构对于这种抵押方式做出了改革,摈弃了合格证的风控手段,但还有部分民间借贷或中小型金融机构与汽车经销商依然采取这种不合理的融资模式,这对广大车主是巨大的隐患。建议消费者在购车时将车辆合格证作为交车的必备条件,在购车合同中注明,以规避风险。

    延续阅读

    二手车交易也要留神

    二手车与新车销售一样,都存在不同的“潜规则”。但由于二手车的情况更复杂,个体差异性更大,再加上信息不对称以及专业知识缺乏等客观原因的存在,在二手车交易当中,消费者更容易上当。因此,大家在买车之前多学习一些二手车交易知识,有助于避免在购买二手车时踩到“陷阱”。

    1、别被中介混淆配置

    买二手车的消费者,许多都是看中其价格便宜,却根本对车辆的基本配置都不了解。因此,一些二手车商就针对这种不太懂的消费者进行欺骗。比如,一些黑心二手车中介会夸大一些车型的配置,把一些车型款混淆,最过分的是甚至连排量都故意说错。此外,在卖旧车的时候也是如此,如有的黑二手车商说着各种理由,如“高配车型不保值按低配价格收购”,导致一些车主明明卖的是高配车型,却卖不出合理的价钱。对于这一类伎俩,最好货比三家,而且自己要事先做好功课,不要人家说什么就信什么。

    2、要及时办理过户手续

    现在有各种各样的二手车交易平台,除了一些大型的二手车中介之外,有些车主为了省下一些中介费,会到一些网络交易平台上如同×网之类亲自进行交易,然后再找代办公司办理过户。不过,这存在一定的风险性,二手车交易后,买方没有及时过户,即便是卖主已经收到全款,也是会遇到麻烦,承担不必要的风险。

    要知道,如果买方付款后拿到了车却迟迟不办理过户,那么这个时候该车辆发生的违章、交通事故,甚至是买方用交易车辆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等情况,卖方都有可能要承担连带责任。所以,建议大家如果是跟不知底细的人交易,最好还是找有执照的合法二手车中介,并签订合法的书面买卖契约将双方的责任权益写清楚,尽早过户。

    3、忽悠行情

    二手车商当然想尽量把收购价压低,并为此可能会不择手段。一开始,他们往往会开高价吸引你。但随后,他们会利用车主不懂市场行情变化的弱点,故意打击车主信心,用各种行业内的说法来让车主一步一步地降低心理价位。比如什么新车降价、排量不好卖、车型较冷门等各种原因,把价格一步一步压低。这个时候怎么办?还是建议多跑几家,多了解行情,就可以胸有成竹跟对方要价。

    家用轿车 是主要投诉产品

    2017年所有汽车产品投诉中,65.32%的投诉对象是家用轿车,占比最大,其次是汽车零部件,占比25.77%。

    上一篇

    报废汽车回收新规将发布 市场规模有望超千亿

    下一篇

    北京市公租房今年再配1万套 副中心将建新型住房供应体系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