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刘海军 每经编辑 谢 欣
每经记者 刘海军 每经编辑 谢 欣
现在股权投资越来越难做了,这是很多业内人士的共识。去年以来,由于出现了IPO审核趋严、市场减持新政出台等因素,PE/VC行业出现了“普遍性”困境。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在市场已是一片“红海”的背景下,部分中小股权私募开始寻求个性化突破,不再以二级市场为唯一退出途径,而“控股型收购”这一投资新玩法也就脱颖而出了。
“国内控股型收购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在医药医疗领域已经出现了很多控股型收购机会。控股型收购的关键是找到被市场低估的资产,收购并培育壮大。”深圳物明投资合伙人张宗友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
说起现在的PE/VC市场,在很多人看来,几个重要特征就是人多、钱多、资产泡沫大、好项目少。
据中国基金业协会统计,截至2018年1月,备案的PE/VC机构已有1.35万家,管理资金规模7.09万亿元,从业人员有24.09万人。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在一片“红海”的背景下,当前国内PE/VC行业出现了一些“普遍性”困境。
达晨创投创始合伙人刘昼就表示,现在PE/VC遇到的“普遍性”困境有以下几方面:IPO审核趋严,审核节奏放缓将成为常态;资本市场减持新政出台,大幅降低了基金的内部收益率;新增入市资金难以消化大量解禁股权;投资成本估值持续攀升,资产端价格上涨明显等。
具体来看,随着2017年10月新一届发审委履职以来,IPO审核从严把关,过会率不断新低,甚至一度出现“零通过”的状况。这在传统PE/VC以IPO退出为主要盈利模式的情况下,对行业或许会产生较大影响。
此外,除了PE/VC以前的主要退出方式受阻,大宗接盘也受到限制,因此基金的内部收益率也大幅下降。
正是在以上主要的几点困境之下,市场资源进一步向大型PE集中。而从出资结构来看,PE的出资人目前以机构为主。而在以机构为主的投资时代,缺少资源优势的中小PE会日子越来越难过。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和多位业内人士交流后了解到,在PE“普遍性”困境下,有条件、有能力的大基金开始成立并购团队或并购基金,以消化存量项目,整合上下游产业链,向并购、重组等盈利模式延伸。而中小PE公司则开始分化,有些有想法的基金开始寻找个性化的突围策略。
记者了解到,在这些中小创投公司谋求突围的方式中,“控股型收购”这种方式近期成了行业一个比较显著的趋势。
所谓控股型收购,主要的盈利模式不是通过所投企业上市后减持盈利,而是对企业实现控股型收购后植入团队、制度、资源和销售等,对企业运营升级,实现企业盈利能力的大幅提升,最后通过并购重组等多元化途径获利。
“在PE发展早期,大部分机构采取大而全的投资策略,主要投资领域全覆盖,这在当时背景下是正确的。但随着行业发展成熟、竞争加剧,这种模式的弊端也开始显现了”,深圳物明投资合伙人张宗友说道。
在张宗友看来,控股型收购更侧重于产业,而不是传统的资本运作。传统PE主要做的是Pre-ipo,但此市场格局已定,竞争非常激烈,一级市场的投资价格已经向二级市场靠拢,Pre-ipo的业务模式已经受到挑战。
“市场正在逐渐成熟,通过一二级市场估值套利的模式压力变大,而企业价值挖掘成为了核心。相比持有少数股权的PE投资,获取控股权的并购方式更具吸引力。国内控股型收购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在医药医疗领域已经出现了很多控股型收购的机会。”张宗友表示。
相对少数股权投资,既然是控股型并购,那么就要深度参与企业经营。
对此,张宗友解释称,控股型收购主要是“并购然后运营”模式。这种收购难度更大、门槛更高、周期更长。
“我们做了几年控股型收购后总结出一点,关键是你要有能力找到被低估的资产。市场中其实是有大量优质资产被严重低估,关键是投资人能否找到这些被低估的资产。”张宗友说。
“虽然控股型收购的企业有可能是亏损的,但企业的核心资产必须是有前途的,只不过由于市场上很少有人看到这些资产被低估。而我们恰好擅长寻找这些资产,之后聘请职业经理人对控股型收购资产进行运营,最后把这些资产出售,实现投资收益。”张宗友称。
“中国的控股型收购还处于起步阶段,竞争对手少,意味着可以有更多机会收购便宜资产。”张宗友最后补充道。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