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冯丹龙邮件回复《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其表示,在政策的引导和鼓励下,个人建议应该最大程度地发挥临床专家和行业协会的优势,优化并适时提出国家儿童基本药物清单,指导临床用药、引导企业研发生产,满足儿科临床需求,特别是针对婴儿期儿童专用药的研发上市。
每经编辑 王敏杰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每经记者 王敏杰 每经编辑 姚治宇
不久前,央视一则关于“儿童用药”的公益广告在社交媒体上广为流传,也让儿童用药安全问题再度成为社会关注焦点。
国家食药监总局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此前发布的《2016年儿童用药安全调查报告白皮书》显示,我国儿童药物不良反应率是成人的2倍,新生儿更达到了4倍,但我国儿童专属药品占比却不足2%。此外,全国专门生产儿童药品的企业亦是屈指可数。
此次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冯丹龙的一份提案即是关于完善儿童用药安全管理。3月8日,冯丹龙邮件回复《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其表示,在政策的引导和鼓励下,个人建议应该最大程度地发挥临床专家和行业协会的优势,优化并适时提出国家儿童基本药物清单,指导临床用药、引导企业研发生产,满足儿科临床需求,特别是针对婴儿期儿童专用药的研发上市。
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用药群体,身体正处于发育阶段,各器官发育尚未成熟,对药品的用法用量有其特殊要求。因此,在儿童用药方面,安全向来是重中之重。
据冯丹龙表示,《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商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17年版)》已正式印发,与2009版目录相比,新版医保药品目录调入药品也重点考虑儿童用药,新增了91个儿童药品品种,药品目录中明确适用于儿童的药品或剂型达到540个,部分缓解了我国儿童用药种类、剂型缺乏的问题(现有约3500多个药物制剂品种,儿童药物剂型占比不足2%),但大量的患儿在使用未注明儿童用法用量、未进行过系统性儿科临床研究的成人药。
其还表示,目前,临床上儿童用药不当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问题,如超说明书使用等。据悉,由于新药研发中数据累积不足,临床实验少,药品说明书关于儿童药的用法、用量、禁忌、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缺少,药品使用说明书的“说而不明”的现象普遍存在。
此外,用药不当还体现在常用药物剂量计算方法不规范;取药剂量、给药途径的不严格;儿童用药大多仍以成人药来代替,以及多以复方制剂、中成药为主,使得临床上用药更容易出现成分不明、成分重复、剂量超标现象。另有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儿童常用成人规格的注射剂,使高达60%的儿童针剂处方存在浪费,而临床上使用的药品95%以上不具备儿童安全包装,也增加了儿童用药的风险。
在业界看来,目前我国儿童人口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二胎政策放开后,每年预计新出生人口约为2000万。在此背景下,前述儿童用药不当问题亟待解决。
目前,我国并无专门针对儿童药品的法律。一名药企人士此前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我国重要的两部药品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和《药品注册管理办法》,都未有对儿童药物或成人药物的儿童用法提出特殊规定,除此之外,现阶段还缺乏专门监管儿童用药的机构。
“在监管方面,儿童用药是药物使用的一部分,属于食药监局、卫计委等的监管范围。在立法方面,我认为应逐步推动儿童用药保障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整合优势单位协同创新研发,引导和鼓励企业优先研发生产,保障儿童用药申报审评通道的畅通,对于已获批的儿童用药鼓励医疗机构优先使用,更好地满足儿科临床用药需求。”冯丹龙告诉记者。
在儿童药研发和生产上,因面临开发周期长、临床研究开展难、开发成本高、风险系数大等问题,一众药企均十分谨慎。
有外资药企人士向记者指出,企业想开发新药,上市前的工作除了药学药理方面的临床前研究,还包括药物临床试验。而在儿童药物研发上,这些方面均存在困难。首先,受试者招募困难,在受试者的招募方面就步履维艰,儿童属于特殊人群,由于其生理的特殊性以及复杂性,机体对于药物的临床反应与成人存在差别,绝大多数监护人不愿意冒风险主动参与儿童用药的临床研究;其次,儿童用药可用的既往数据或相关研究极为匮乏,给临床试验方案的设计带来困难。“再者,儿童对于病情的主述表述不清,对药物不良反应的反馈不准确,对临床药效的评估可能会产生较大的偏差。”
冯丹龙还表示,希望国家从儿科药品研发、生产以及上市后的临床应用等整个生命周期,在各重点环节上均给予相应的政策倾斜。“目前而言,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尚缺少有针对性的实施细则,建议有关部门能进一步完善和细化,加快新药审评上市进度,对首研上市的儿童药物,给予上市许可持有人减免税收、单独定价、延长产权保护期等优惠政策,以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保障最基本的市场利润回报。”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