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姜洋昨日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经济界委员住地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并回答“资本市场如何加大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支持力度”的问题时表示,今年将继续深化IPO(新股首发)市场化改革。
监管层针对IPO的表态并非首次。在今年1月底召开的证监会系统2018年工作会议上,就已经传出了相关信号。会议明确,要以服务国家战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导向,吸收国际资本市场成熟有效有益的制度与方法,改革发行上市制度,努力增加制度的包容性和适应性,加大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支持力度。
与此同时,中国证监会、深沪证券交易所密切地对互联网、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生态环保等四大行业的企业进行调研,调研内容多是了解企业的发展历程和所掌握的核心科技技术,以及对接企业融资诉求,为下一步推出的一系列以发行上市制度改革为核心的监管新政奠定基础。市场人士预期,此举若推出,无疑将解决困扰A股多年的“独角兽(估值10亿美元以上的创业企业)纷纷远赴海外上市”的难题。
当前,小米、滴滴打车、大疆无人机等第二批中国的高科技企业脱颖而出,与此同时,中国股市容量提升,资本市场改革持续深化,多层次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明显提高。如何把好的高科技技术企业留下来,如何让已在海外融资的优质独角兽们陆续回归,成为了监管层提升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思考重点,尤其是今年以来,多个监管部门密集释放多重信号,已明确展现出提升资本市场体系制度包容性改革的迫切之势。
从证监会主席助理张慎峰提出的“一些长期悬而未决的难点、痛点问题,需要拿出更大的勇气和魄力推进改革,大幅提高市场核心竞争力的改革已显得迫在眉睫,要以时不我待的精神与时俱进地提升我国资本市场体系的制度包容性、市场承载力和国际竞争力”,到交易所层面推进“新蓝筹行动”,进行创业板制度改革,优化IPO上市条件……证监系统频频释放信号,表达出支持新经济发展的决心。
在监管层喊话之外,一些实质性的监管动向也值得关注。奇虎360借壳重组上市、富士康宣布IPO,等等,这是中国证券市场IPO变革的先声,是A股增加IPO适应性与包容性、让新“BATJ”(百度、阿里、腾讯与京东的统称)留在国内上市的实际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