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报道称,根据香港统计处2月28日发布的地区生产总值,按当天港元/人民币的中间价来算深圳首超香港。实际上,按官方算法,根据当天汇率计算不对,应该按2017年年均汇率来算,目前深圳GDP仍未超香港,不过深港差距进一步缩小。
每经编辑 杨不悔
图片出处:摄图网
本文出自:城市进化论(ID:urban_evolution)
事情是这样的。
2月28日,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统计处网站发布数据显示,2017年香港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626.37亿港元,按照28日港元/人民币的中间价计算,折合人民币约21529.55亿元。
而根据此前深圳公布的2017年经济数据,初步核算,深圳201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438.39亿元。
在GDP总量逆袭广州,化“北上广深”为”北上深广“之后,深圳的GDP总量又超车香港?城叔略略一惊,如题,真没有什么可以阻止进击的深圳了?
深圳统计局随后回应,按当天汇率计算有失客观,应该按2017年年均汇率来算,目前深圳GDP仍未超香港,不过,(敲重点)
“深港差距进一步缩小。”
实际上,外界对于 “深圳GDP超车香港”这种可能性,早有预期,人们关注的只是何时超过而已。
来看看具体怎么算的。
1.
按照深圳统计局的回应,计算误差在于汇率。
根据香港统计处官网提供的兑换率,按2017年人民币兑港币平均汇率1.1552计算,去年香港GDP为23049.14亿元人民币,对比深圳去年GDP22438.39亿元,相差610.75亿元人民币。
虽未实现超车,但差距进一步缩小。根据统计局方分析,差额比2016年数据缩小超一半,由2016年的1305亿元差额缩小到2017年的611亿元。
有人将深圳与香港GDP增速差距缩小的原因归结为近期的两个因素。一方面,人民币汇率走高,使得香港的GDP数值在无形中“贬值”;另一方面,根据《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16)》中提出的“把研发支出计入国内生产总值”,深圳在2017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超过900亿元,占GDP比提升至4.13%,远远超过了广州和香港,加上研发支出后深圳GDP总量得以跃升。
2018年1月17日,深圳市长陈如桂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2018年深圳将GDP增长目标设定为8%以上。而据媒体报道,香港经济继2017年实现3.8%的增幅后,预测只要外围不出现重大突变,2018年本地生产总值将会增长3%至4%。
城叔掐指一算,按照这一增速,2018年深圳有望正式超越香港。
2.
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正式成立。而彼时的香港,是闪耀全球的“东方之珠”,全球三大金融中心之一,亚洲四小龙之首。
作为改革开放的第一个特区,38年前,深圳GDP只有1.9亿元人民币,而香港GDP为289亿美元。
此后这个小渔村逆袭的励志故事,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了。
上个世纪80-90年代,中国的人口红利在深圳得到了最全面的体现。中国制造的背后少不了深圳制造的身影。从来料加工,电子产品组装,服装加工生产起步,在利用外资的大潮中,深圳逐步成为了港澳台与外资大型企业的制造中心与供应链集中地。特别是与香港形成了较强的互补发展关系,逐步承接了香港大部分加工制造业的转移。
通过制造业确立的优势,并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占有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后,深圳开始了产业结构调整,近年来,深圳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出台实施生物、互联网、新材料、新能源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和政策。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深圳经济增长的“主引擎”。
根据深圳市统计局数据,2017年深圳市新兴产业(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四大未来产业)实现增加值9183.55亿元,增长13.6%。其中,互联网产业增加值1022.75亿元,增长23.4%,此外生物技术、节能环保、可穿戴设备、航空航天、健康产业等也有较高增长。也就是说,这些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第三产业,占了深圳全市GDP的40.9%。
“中国创客第一人”李大维说,“如果你的公司是做硬件的,就必须去到深圳。”这是全世界创客的心声。经过40年的发展,深圳已经从当初的小渔村,壮大至1100万名创业者的故乡,华为、中兴、腾讯和大疆的发源地。
3.
而与此同时,香港经济增长正在放缓。
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资产持续膨胀。上世纪70至80年代香港人均GDP增速维持在6%以上,而过去5年里这一指标已经缩小。劳动阶层和年轻人的就业机会有限,因为香港产业结构单一,就业市场无法多元化。
早就有人说,“产业配套部门的齐全,生产制造能力的提升,很多方面内地城市逐渐走到了香港的前面。相比之下,香港在某些方面有一些削弱了,它传统的竞争优势已经不在了,尤其是制造业,制造业占香港GDP比重的1%,服务业占93%。”
不过,深圳也不是就高枕无忧了。
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深圳市长陈如桂一口气列举深圳存在的9个短板。每个短板,都是制约深圳能否往更高处发展的关键。
首当其冲的就是实体经济发展,虽然深圳实体经济目前保持着良好健康的发展势头,但是,由于受空间不足、成本较高等各种因素影响,实体经济曾经面临这一系列挑战。
受土地厂房租金、员工工资、原材料成本等要素成本上升,以及内地大力度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等多种因素影响,深圳有相当一批企业“先行一步”,在深圳周边、内地,以及印度、东南亚等地有计划地开展产业转移。
数据显示,2016年,深圳二三产比例为39.50:60.46,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7700.43亿元,同比增长7%;第三产业增加值11785.88亿元,同比增长10.4%,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突破六成。当时就有观点说,深圳二三产业的比例已经接近临界点,制造业不能再退。
从这个层面看,深圳已经敲响警钟。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