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央行:证券化所释放的流动性会强化银行乐观情绪,需加强套利监管

    每日经济新闻 2018-02-26 16:36

    今天央行1号工作论文发布,论文指出,乐观情绪和证券化带来流动性双重利好,银行增发贷款及相关证券化产品,令资产质量下降,金融系统韧性降低。应进一步规范资产证券化的信披、分级等行为,并加强对监管套利空间的管制。

    中国人民银行周一发布2018年首份工作论文,题为《银行乐观情绪、信息准确度及资产证券化》。

    该论文从行为金融学角度出发,尝试对信贷迅速收紧的现象提出启示。论文指出,银行在乐观情绪和证券化带来的流动性双重利好下,增发贷款以及相关证券化产品,导致资产质量下降,金融系统韧性降低,容易在外部冲击下诱发金融危机,而限制监管套利空间的措施有利于纠正银行和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

    该工作论文作者为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徐瑞慧、澳门大学黎宁。

    论文指出,一定程度的乐观情绪对银行而言是最优的,但乐观情绪的正向影响在一定程度后转负,过于乐观导致的信息不准确性上升,可能会大大降低银行利润,也容易诱发投资转移现象。

    证券化释放的流动性强化了银行的乐观情绪,也可能对投资者形成误导。

    较高的流动性需求促使银行发行更多的证券化产品,这提高了银行的贷款市场份额、总利润,以及证券化市场(包括银行和投资者)的总福利。

    然而,市场上证券化产品的平均质量走低,导致投资者对证券化产品价格及外部冲击的敏感性上升。

    当标的资产的价格波动性过大或受到冲击时,投资者迅速反应并撤回其资金,可能导致流动性中断,严重影响证券化市场及银行体系的稳定,甚至引发系统性危机。

    此外,市场竞争或激进的扩张战略,以及快速增长的行业中的借款企业,都会导致银行较为乐观,放松了贷款的标准,较少关注或忽略潜在的危险。

    银行与影子银行的竞争进一步模糊了证券化产品的差异,从而加大了市场风险。

    央行工作论文建议,监管部门应进一步规范资产证券化的信息披露、分级等行为,从而抑制市场参与者的非理性行为。

    银行和投资者的情绪及非理性行为可能威胁到金融体系的稳定性,而资本金要求(对应于证券化的监管套利空间)是控制证券化市场过热(包括银行乐观情绪、投资者积极性、证券化比例等)的有效政策工具。我们建议监管部门进一步规范资产证券化的信息披露、分级等行为,从而抑制市场参与者的非理性行为。

    监管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市场流动性需求波动的动态监测,调控监管套利空间,注重特定方式(如证券分级)可能催生的市场非理性行为,并加强对监管套利空间的管制。

    原文链接:论文原文

    上一篇

    观潮 | 为国家可持续发展探路,为什么是这三个城市?

    下一篇

    江西发布4条禁令整治房地产中介机构乱象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