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区政府5日正式启动东涌新市镇扩展计划的填海工程,预料东涌未来将可以多容纳约14万人口。
近年香港住房问题严重,最大的原因是土地供应不足。为此香港特区政府5日正式启动东涌新市镇扩展计划的填海工程,预料东涌未来将可以多容纳约14万人口。香港舆论认为,该项目是港府重启大型填海增加土地的新开始,希望能以此为契机,推动公众理性务实讨论,尽快展开填海工程,以大规模拓地。
香港《星岛日报》5日报道称,立法会去年通过拨款约205亿港元,进行造地130公顷的东涌东填海计划,填海后,该区会增加4.08万个公私营住宅单位。连同东涌西发展提供的8000多个单位,整个东涌新市镇扩展计划完成后,东涌人口将会由现时约8万人增加14万人,达到22万人。
港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4日发表题为“填海,再出发”的网络日志,称该项目对香港未来的土地供应而言,将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陈茂波表示,目前香港350万人口住在由填海而来的新市镇,这让港人突破了土地不足的限制,让一代又一代港人得以安居乐业,某种程度上也成就了香港过去高速增长的故事。但早年香港遇上亚洲金融风暴及“非典”等因素冲击,楼市下滑而被迫大幅收缩发展规模,再没有新的新市镇落成,这是现在土地供应紧张的原因之一。在2000年至2015年间,填海造出的土地只有690公顷,远少于1985年至2000年间的3000公顷,减幅近八成。
陈茂波强调,填海技术目前可做到发展和环保并重,例如这次东涌采用非浚挖方法(避免挖动海床,将淤泥倾倒至其他地方),会减少因淤泥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而这次工程也会重塑由红树林、生态砖等组成的“生态海岸线”。
香港山多平地少,香港政府自开埠以来就多次进行填海工程,首次的填海工程是于1852年展开的《文咸填海计划》,位置在上环文咸东街一带,目的是增加上环的发展面积,兴建政府部门及港口设施。此后香港政府进行了一系列填海工程。上世纪90年代可以说是香港填海的黄金年代。上世纪90年代初期,香港政府在港口及机场发展策略中提出多个填海建议,在中环、湾仔、九龙湾、昂船洲等进行填海。
时至今日,香港很多繁华的地区都是依靠填海而取得的土地,其中包括德辅道以北的中环、湾仔、铜锣湾、尖沙咀东、启德机场、港澳码头、九龙湾等。数据显示,至2013年,香港从填海工程获得的土地面积逾67平方公里,占香港土地总面积约7%。在填海土地上容纳了27%的香港人口及70%的商业活动。
填海为香港提供了很多好处,多年来几乎无人反对。但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中期后,由于部分环境保护人士的倡议,填海在香港社会遇到的阻力越来越大。2003年,有环保人士在香港终审法院推翻《湾仔填海计划》,从此直接影响到香港的未来规划,多个基础建设项目及多份长远计划被迫中止或重新检讨。据香港地政总署数据显示,从2000年开始,香港填海土地增长速度缓慢,当时累计填海面积仅为62.6平方公里;再到2010年的10年间,全港填海面积也只增加不到6平方公里,至68.3平方公里;而到2015年,只增长到69.5平方公里。
最新的国际调查报告显示,香港连续8年被评为全球最难负担楼价的地区,市民不吃不喝超过19年才可置业。据港府早前公布的“香港2030+”规划,香港基本总土地需求预计在未来30年将超过4800公顷,预料现有、已落实及已规划的发展,加上重建已建设区,只可应付约3600公顷的土地需求,至少缺乏1200公顷土地。面对建筑用地缺乏的严峻现实,填海再度被提上议事日程。
港府年前已选定5个维港以外的近岸填海地点:小蚝湾、欣澳、马料水、屯门龙鼓滩、青衣,进行专题研究。去年年底发布的咨询报告建议,以沙田马料水为填海首选地点,填海60公顷,连同污水处理厂腾空土地,可提供共88公顷土地,兴建1.1万个住宅单位,可容约3.5万人口,最快可于2026年推出。
香港社会普遍认为,填海造地是解决房屋问题的重要途径。香港《信报》5日发表社论称,建房需求极大,找地又困难重重,填海是非常值得考虑的方向,只要不是进一步收窄维港海面,务实的大众大概都不介意深入讨论。
(来源:环球时报 驻香港特约记者 凌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