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监会系统相关监管机构人士曾向记者表示,将围绕“信息披露合规”问题对獐子岛此次事件跟进调查。而獐子岛在此次公告中表示,综合同期可比数据,该公司认为去年11月扇贝死亡属于合理范围,“不构成明显减值或核销,因此未触发临时信息披露义务”。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赵天宇 苏杰德 李少婷
每经记者直击獐子岛风雪迷雾,码头杂物堆发现死亡扇贝 每经记者 苏杰德 摄
每经记者 赵天宇 苏杰德 李少婷 每经编辑 任芷霓
停牌五天后,仍陷“扇贝死亡谜团”的獐子岛在2月5日复牌。
2月2日早间,獐子岛披露底播虾夷扇贝存货异常原因的初步分析,并于2月2日晚间在公告中对《每日经济新闻》此前报道中提出的质疑作出回应:獐子岛未否认2017年11月就已出现扇贝大量死亡的情况,但称“符合扇贝生长规律”。不过,有岛民对记者表示,2016年并未出现2017年这样的大量死亡情况。
此前,证监会系统相关监管机构人士曾向记者表示,将围绕“信息披露合规”问题对獐子岛此次事件跟进调查。而獐子岛在此次公告中表示,综合同期可比数据,该公司认为去年11月扇贝死亡属于合理范围,“不构成明显减值或核销,因此未触发临时信息披露义务”。
1月30日晚间獐子岛披露虾夷扇贝存货异常情况,资本市场再次被搅动。
2月2日晚间,獐子岛披露称截至2月2日已累计盘点286个点位。另外,其海洋牧场研究中心专家等人员正在分析可能造成底播虾夷扇贝存货异常的原因,分析报告预计2月4日前能够基本形成。
另外,根据近期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成员及专家关于辽宁长海县等区域贝类产业问题的意见,相关会议讨论了我国黄海及渤海贝类养殖产业发生的局部规模死亡、贝体消瘦和产量下降等产业问题展开研讨,其中指出辽宁长海县(獐子岛海域所在区域)、庄河市等产业问题较严峻。
上述专家组通过调研认为原因主要有四点:一是局部环境异常,高温期提前且持续时间长、降水和径流骤减导致海区饵料生物数量显著下降;二是竞争性品种盲目扩张,养殖规模过大;三是贝类养殖苗种高度依赖异地输入,易形成环境应激;四是养殖模式粗放单一,缺乏应对环境突变等问题的预警机制。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此前调查发现,獐子岛船员在2017年5月到6月捕捞的扇贝出现少量死亡,11月份出现大量死亡,今年2月仍有数量不等的扇贝死亡。
有业内人士向记者介绍,2017年夏季大连周边持续高温对虾夷扇贝的养殖会造成影响。该人士举例说,山东一些养殖区域偏南,虾夷扇贝的养殖情况一般;过了江苏根本就养不了。也有论文显示,通过实验验证,高温是导致虾夷扇贝夏季大规模死亡的主要原因。
一位有着多年从业经验的海洋科研人员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分析称,极限温度、养殖容量、饵料不足等因素,都有可能造成虾夷扇贝死亡。其中2017年夏季大连周边雨水较少,导致陆地径流少,海洋的水质很清,造成扇贝的食物来源不足。“温度高,又吃不饱,体质就会很弱。”多种综合因素下,之后几个月虾夷扇贝死亡的概率就可能上升。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事件引发外界质疑的还有獐子岛第二大股东——和岛一号基金的提前减持。2017年11月13日~2017年12月19日,和岛一号基金分4笔卖出獐子岛股票199.85万股,占比0.28%,套现逾1500万元。从减持均价来看,有3笔在7.9元/股左右,与和岛一号基金2016年买入獐子岛股票的价格(7.89元/股)相差无几。
作为一个投资基金,这种减仓看上去似乎无利可图,令外界难以捉摸。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和岛一号基金的提前减仓外,和君系在此次“黑天鹅”事件爆发前也与獐子岛撇清了直接关系。
自獐子岛发布底播虾夷扇贝减值消息后,市场关注的焦点之一就是,扇贝到底是什么时候死亡的?公司是否及时履行了信息披露义务?《每日经济新闻》在2月2日刊发的报道《獐子岛海底扇贝死亡时间成疑 年投入千万的监测系统仍“难测风云”?》中,在走访獐子岛村民及船员的基础上,对獐子岛信息披露合规问题提出质疑。
獐子岛在2月2日晚间发布的公告中没有否认2017年11月曾出现扇贝大量死亡的情况,并认为这种情况“符合扇贝生长规律”。
具体而言,獐子岛在2017年11月、12月根据订单捕捞底播虾夷扇贝,分别捕捞了58万公斤和54万公斤。捕捞区域为2014年、2015年底播的虾夷扇贝。
根据獐子岛捕捞后计算,这些捕捞区域的平均亩产在23~29公斤;而2017年1~12月捕捞的底播虾夷扇贝平均亩产为27公斤。獐子岛对比这两个数字后,发现差异不太大,该公司因此说,“根据2017年11月、12月的亩产数据判断,不构成明显减值或核销,因此未触发临时信息披露义务。”
獐子岛表示,2017年11月份未发生有确切证据表明的虾夷扇贝大幅减值或核销的异常情况;到2018年1月进行年终存货盘点过程中,公司发现部分海域的底播虾夷扇贝存货异常后履行了信披义务。
不仅产量降低,獐子岛的扇贝还变瘦了。“陆续接到市场投诉,对虾夷扇贝销售产生较大影响”,按獐子岛披露,这其实是年终盘点的重要因素。
根据獐子岛的说法,獐子岛分析,岁末亩产降低的重要原因是底播虾夷扇贝肥满度下降。底播虾夷扇贝的肥满度,3~4月份为峰值,10~11月为谷值,2~4月份规格增重和生长最优。2017年11月份以来公司底播虾夷扇贝出现消瘦。扇贝通常在12月份后随着水温下降摄食增加,肥满度会逐渐改善。但是,2017年12月至今,肥满度未出现明显好转迹象。
獐子岛的一位船员2月2日晚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2016年的时候,捞上来的扇贝死亡量很少,没有出现2017年这种大量死亡的情况。虾夷扇贝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由日本引进,属冷水品种,獐子岛及所属的长海县地区,虾夷扇贝名声在外。
2008年,辽宁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研究人员曾发表文章称,日本虾夷扇贝产量最高的养殖基地曾发生高达30.7%~56.9%的死亡率,原因为盲目无序发展,养殖密度过大,致养殖海域饵料和水质环境恶化,引发病害,最后大量死亡。
据公开报道,有海洋研究人员曾在长海县调研发现,2007~2009年该地虾夷扇贝出现过大规模死亡,根源也在于单物种大面积养殖,极易造成生态系统不稳定,导致实际养殖量超过海域的生态承载力。
獐子岛在2月2日晚间的公告中解释了底播虾夷扇贝的生长规律,虾夷扇贝在海底约3年的生长周期里,存活数量随着生长时间增加而减少。在底播后的翌年春季存活率一般约为50%,收获期回捕率在10%左右时的亩产在30~40公斤左右。
“在底播后的翌年春季存活率一般约为50%”,这意味着虾夷扇贝的养殖存在比较高的损失率。但在獐子岛多年来的经营风险提示中都没有明确提及。在2月2日晚间披露的公告之前,仅在2014年12月6日对同样导致扇贝死亡的“冷水团”事件的澄清公告中提到过。
2014年10月30日晚间,獐子岛2014年三季报称因为北黄海遭遇异常的冷水团,公司105.64万亩海洋牧场遭遇灭顶之灾。受此影响,公司前三季业绩“大变脸”,由上半年的盈利4845万元转而变为亏损约8.12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獐子岛海岛上采访时发现,出租车司机、村民、小贩等都对当时的冷水团事件无法释怀,不认可公司当时的解释。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