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商务部等8个部门印发了文件,除原有9个试点地区之外,将开放8个地区允许开展汽车平行进口试点工作。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接受自贸君采访时表示,“扩大试点范围,对于提升平行进口汽车销量无疑是有利的,但也要着力解决好售后服务、三包责任主体等短板。”
每经编辑 张怀水
本文出自微信公众号:自贸试验区报道(ID:zmsyqbd)
每经记者 张怀水 每经编辑 杨欢
临近周末,自贸君分享一则扩大开放的好消息,全国将增设8个汽车平行进口试点。
2月1日,商务部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独家回应中国自贸试验区报道(微信公众号:zmsyqbd)提问时透露,近日商务部等8个部门印发了文件,除原有9个试点地区之外,将开放8个地区允许开展汽车平行进口试点工作。这是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继续推进汽车流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接受自贸君采访时表示,平行进口汽车的出现,对于消费者而言,增加了一个消费成本相对较低的购买汽车的渠道。“扩大试点范围,对于提升平行进口汽车销量无疑是有利的,但也要着力解决好售后服务、三包责任主体等短板。”
新增八个试点
从2014年8月我国放开平行进口车业务开始,平行进口车在政策层面频频收获利好。尽管目前在进口车市场中平行进口车的销量占比并不算高,但从近两年的销量表现来看,却走出了一条增幅良好的上升曲线。
据商务部最新统计,2017年,天津等9个试点地区100家试点企业共进口汽车13.6万辆,同比增长109%。车型近180个,比2016年增加了30多个,拓展了产品供给范围,丰富了消费者购车选择。与此同时,中高端进口汽车价格下降明显,大部分车价下降了15%以上。
除了平行进口汽车销量增速大幅提升以外,平行进口汽车试点范围也将由过去的9个扩充至17个。高峰介绍,根据商务部等8个部门印发的文件,将支持在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口岸、江苏省张家港保税港区、河南省郑州铁路口岸、湖南省岳阳城陵矶港、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保税港区、海南省海口港、重庆铁路口岸、青岛前湾保税港区开展汽车平行进口试点。
叠加保税优势
从新增试点来看,绝大多数位于保税区、保税港和铁路口岸范围内。除了交通便利以外,利用保税港功能优势缓解车企资金压力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天津渤海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齐之亮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平行进口汽车的进口商而言,税率是一个关键的环节。一辆进口汽车,需要交25%的关税、17%的增值税,然后根据排量的不同,需要交1%-40%的消费税。“以一辆德国进口4.4升排量的宝马X6汽车为例,假设这款车完税价格是50万元人民币,那么,加上25%的关税和17%的增值税以及40%的消费税,最终的价格达到90万元以上。”
“当前多数自贸试验区港口都具有保税功能,对于平行进口汽车而言是极大的利好。比如天津自贸试验区的保税时间是3个月,在3个月以内把进口汽车卖出去,就能够及时回笼资金。而汽车在保税港内,进口商可以联合经销商进行销售,这就大大缓解了企业纳税的前期压力。”齐之亮说。
完善“一平台四体系”
中国流通汽车协会会长沈进军接受自贸君采访时表示,由于平行进口汽车卖的只是裸车,没有服务,因此,它的售价肯定会比国内4S店便宜。“从消费者角度来看,价格便宜固然是好事,但售后服务能否到位、责任主体能否明确更加关键。平行进口汽车售后服务短缺的问题仍然客观存在。”
随着试点范围的扩大,如何补齐平行进口汽车售后服务短板呢?商务部此次也给出了明确的解决方案。
高峰表示,要不断完善“一平台四体系”的经验。所谓“一平台四体系”,是指一站式公共服务的平台、国际市场采购体系、贸易便利通关体系、售后服务保障体系和政府监管信息体系,抓住货源、通关、售后和监管四个关键环节,构建完整的汽车进口供应链管理体系,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此外,高峰还表示,推动建立共享型、节约型、社会化的汽车流通体系。试点是实施新的《汽车销售管理办法》的重要实践,部分试点企业与原有的汽车流通企业通过共建共享采购渠道,销售及售后网络等,有力促进了降本提效和服务的改善。
建立事中、事后监管模式
自贸君了解到,天津市商务委作为平行进口汽车试点管理方法的牵头单位,联合其他单位已经初步建立了线上、线下一体化的事中、事后监管模式。具体包括天津市、滨海新区、天津自贸试验区各片区三级政府部门覆盖监督、滨海新区政府属地监督、以大数据运用为基础的平台监督以及试点对象信用监督等监管方式。
而齐之亮也告诉记者,除了政府的监管机制约束外,他们也通过采取和具有一定规模的维修公司、保险公司形成战略合作的方式来解决售后服务和三包问题。
高峰介绍,2018年,商务部将会同有关部门,指导试点地区深入推进汽车平行进口试点,着力强化试点工作的监管,重点加强售后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平行进口汽车市场乃至整个汽车市场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