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天鹅今年会更多,这才刚刚开始。不少上市公司在两三年前的资本运作中欠下了许多‘孽债’。”一位资本市场人士提醒说。而对这一情况,监管部门已有所预见。
CFP 图
以戏谑开场,以惨痛落幕。
1月31日,一只接一只的黑天鹅随着雷人公告飞出,从预亏逾百亿,到亏损数额“无法确定”,再到“扇贝旅行”第二季……搞笑段子成堆,股价也瞬间被压垮。
损失是惨痛的,据统计,1月31日发布预亏公告的公司中,有90家当日股价遭重创,一天之内合计市值损失约389亿元。
但或许,中小投资者的损失本可避免。沪深交易所的备忘录及监管问答早已明确,A股公司(触发条件的)全年业绩预告及修正公告要赶在1月31日前披露。选择最后“交卷”的,有可能正是最让人难堪的业绩。那为何今年的“1·31”效应如此强烈,审计趋严、退市从紧、并购后遗症等,都是更深层的原因。
“1·31”已过,该跌都跌了,就此安全了吗?别急,据统计,A股上市公司2017年9月末的商誉总额高达1.25万亿元,多是因溢价收购积累起来的。有人说,前几年并购狂潮的“三年退潮期”将渐次到来,有巨额商誉压顶,裸泳者会陆续面临业绩变脸。
2017年预亏超10亿元的19家上市公司里,15家选择在1月31日发布“坏消息”。
按深交所相关规定及备忘录,主板上市公司全年业绩预告、中小板全年业绩修正公告的披露时间皆应不晚于1月31日,创业板全年业绩预告及全年业绩修正皆应在1月31日前披露。
上交所的“监管问答”则明确,业绩预告是对投资者决策影响重大的股价敏感信息。按照《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的要求,对于年度报告,如果上市公司预计全年可能出现亏损、扭亏为盈、净利润较前一年度增长或下降50%以上等三类情况,应在当期会计年度结束后的1月31日前披露业绩预告。
那么,2017年年报的黑天鹅是否都已亮相了?理论上,是这样的。但2018年的黑天鹅可能已在路上,谁也无法预料。
A股不乏“财务洗澡”之说——假若某年预亏了,就干脆一年亏个够,来年即可轻装上阵。
在乐视网的逾百亿预亏中,除了37亿元的预计经营性亏损,公司还把对关联方的应收款项计提了坏账准备约44亿元,对部分长期资产计提减值准备约35亿元。如此规模,不可谓不彻底。
巴士在线则表示,由于董事王献蜀“失联”,诸多业务陷于停顿,部分应收账款出现逾期,上市公司董事会决定对部分业务暂时不予确认收入,大幅调低预测业绩,同步考虑了由此带来的商誉减值。此处,巴士在线也已足够审慎。
监管方面,早就对中介机构尤其是审计机构提出了严格要求。在去年11月的一次讲话中,监管高层将审计制度视作资本市场保护广大投资者合法权益的重大制度安排,注册会计师应对会计信息质量发挥“看门人”作用。更早之前,因对九好集团(鞍重股份原重组标的)审计不力,利安达会计师事务所于2017年9月接到900万元的超级罚单。
一边是殷殷期许,一边是重罚高悬,审计机构怎能不兢兢业业,上市公司纵使再想粉饰业绩也难了。
1月31日,A股创下再一次的百股跌停,但透出了不同的气息。
如某家创业板上市公司,预告2017年将由前一年的盈利900万元转为亏损3000万元,1月31日开盘即奔向跌停直至收盘。另一家上市公司提示,可能对此前并购所形成的商誉计提减值准备,1月31日跌幅9.48%。
记者走访上市公司的过程中,不少上市公司对“还债日越来越迫近”这一说法颇有共鸣。某上市公司此前曾进行多项并购,积累下大额商誉,如今面临并购标的业绩不够理想的局面。该公司负责人也在琢磨:“什么时候将雷爆出来更好?已经不得不爆了。”
背后的逻辑是,2015年起,资本市场逐步进入“并购大年”,诸多高估值、高业绩承诺的大额并购得以展开,积攒了巨量的商誉。而2018年起,多项并购逐步到了兑现、退潮的时候。业绩不达标是一方面,巨额商誉减值也压在了不少上市公司头上。
据统计,A股公司2014年末商誉合计3292亿元;2015年末商誉猛增至6500亿元;2016年末,A股上市公司商誉合计超1万亿元;2017年9月末,这一数字到了1.25万亿元。
“黑天鹅今年会更多,这才刚刚开始。不少上市公司在两三年前的资本运作中欠下了许多‘孽债’。”一位资本市场人士提醒说。而对这一情况,监管部门已有所预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