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两会代表手记:老代表说,这届“新人”不错

    每日经济新闻 2018-01-30 01:05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江然 每经编辑 陈旭     

    每经记者 江然 每经编辑 陈旭

    是的,用流行的话说,人代会本身就是一个“平台”,促进信息交流,跨界融合,同时又是一场超高强度的头脑风暴,一群真实的、拥有独立见解的人坐在一起,不打官腔,用大家听得懂的语言谈经济发展、聊民生保障、建言社会治理,共同谋划经济社会各方面工作,推动时代进步。

    我对两会不陌生。过去几年连着跑全国两会,也在凌晨4点去人民大会堂门口排过队,等着参加总理招待会。直到这次同吃同住同开会,对我来说,“人大代表”这个身份才显得更“立体”了起来。

    这次我所在的成都团代表共计116人,其中三分之二是“新人”。他们来自社会各行各业,有高校教授、技术人员、政府官员、一线工人等,带着不同的专业背景,在这个平台相聚。

    这其中包括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徐飞和西南财经大学教授李毅,以及成都市金牛区区长唐华。

    在大会正式开始之前,我并不真正认识徐校长。只觉得他很儒雅,穿着西装,在餐厅里翩翩走过。当他声调越来越高、语速越来越快,激动地指着省政府工作报告说,“科教强省、人才兴川,这事儿怎么强调都不为过!”时,我深感振奋。两个字概括我的感受——过瘾。

    用李毅教授的话说,当人大代表,首先需要一颗“公心”。他是西南财经大学的教授,他说,“每天来这儿,这是履职尽责。”李毅不想浪费自己和别人的时间,否则他大可回去守着住院的老母亲。

    当然,代表们不仅需要“公心”和热血,还得有能力水平,重要的是要拿出建设性的意见。

    头两天,唐华在会场很专注地听,第三天讨论才开口,思路清晰地说出未来产业发展规划、社会治理的构思,并逐一对前两天探讨内容进行回应,展现出高度的专业素养和实干精神。

    的确,专业是人大代表的必备素养。

    昨天开会时,刚好有个老代表打了个总结,说这届“新人”不错——履职意识强,思考问题深入,谈的还都是都和老百姓生活相关的问题。而作为这届“新人”中的一员,我希望能交出一张漂亮的成绩单。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多地部署国企剥离“三供一业”市场化运营模式崭露头角

    下一篇

    每经记者专访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教授冯俏彬:全面二孩政策成效仍需观察 人口规模效应不会立即消失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