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全员跟投&大型自购:公募基金发行比拼全面升级

    每日经济新闻 2018-01-29 21:58

    今天,基金圈再次掀起了一波“全员跟投”“基金经理自购”的刷屏潮——说要出资100万、1000万,承诺至少持有2年、3年的不在话下。不过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真能跟风上车吗?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左越    

    每经记者 左越  每经编辑 肖鴻月

    最近,基金发行市场是真的火热——前有首募超百亿,后有只募一天的基金。今天,《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则被几只基金的“全员跟投”、“基金经理自购”刷了屏。

    基金公司跟投、自购基金当然表达了对自家基金的信心、对基金经理的信任。不过,跟投、自购基金的赚钱能力到底是不是更强?真的能作为买基金的参考指标吗?

    全员跟投、基金经理自购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就先以今天的“刷屏基”为例。今天在基金圈刷屏这只基金,除了提到基金公司将会全员跟投外,在其公告中还特别提到,“公司总经理、分管权益投资副总经理、本基金的基金经理分别出资100万元,承诺至少持有2年以上。”

    实际上,近来提出“跟投”、“自购”,不止这一家基金公司。记者了解到,另一家基金公司在今天发售的新基金,也喊出了自购的口号——基金公司将自购1000万元且承诺至少持有3年。再向前推几个月,还有一只三年定开型基金的基金经理也自购了500万元。

    提起跟投、自购,记者印象最深的还是2015年7月的时候,被各家基金公司的自购公告“刷屏”。

    一位业内人士也提及,“全员跟投其实也不是第一次,之前也有些基金公司做过。”从最近几年的数据来比较,2015年基金公司的自购次数确实最多。

    Wind数据显示,2015年,基金公司自购169次,2016年则减少为101次,2017年稍有回升共146次,而2018年至今基金公司已自购11次。不过从申购金额来看,却是2016年最多,达到29.7亿元;自购次数最多的是2015年,当年自购金额则为21.46亿元。

    跟投基金业绩更出色?

    基金发行着实火热,不过跟投、自购的基金收益到底如何?

    数据显示,剔除发起式基金后,以“管理人员工持有份额”大于0为筛选条件,《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了2017年年报数据中自购的基金。

    以单只基金来看,当中既有成立至今收益率为-30%的基金,也有2017年年内净值增长率就超过50%的基金。

    整体情况来看,自基金成立以来算起,全市场基金的平均收益率为35.59%。其中,普通股票型基金、偏股混合型基金、灵活配置型基金的平均收益率分别为32.33%、174.5%、25.3%。在这当中,普通股票型基金共有190只为自购,其平均收益率为39.58%;偏股混合型基金455只自购,平均收益210.89%;灵活配置型基金1185只自购,平均收益32.42%。

    不难看出,从基金成立至今算起,上述三类基金当中发生过自购的基金,平均收益率要高于同类基金。

    而如果单以2017年的收益来比较,普通股票型基金、偏股混合型基金、灵活配置型基金的平均收益率,分别为17.23%、14.97%、9.58%。2017年,普通股票型的自购基金平均收益仅为16.86%;偏股混合型的自购基金平均收益为14.98%;灵活配置型基金的自购基金平均收益则为9.9%。

    可以看出,2017年,上述三类有过自购的基金,与同类基金其实收益差别不大。

    同时,从数据来看,基金公司员工持有基金的比例也难与基金业绩成比例。换句话说,并不是基金公司员工持有基金比例高,基金的收益率就更好。

    “跟投”能当选基标准?

    从上面的数据也能看出,单纯以基金公司是否自购、参与跟投来作为选择基金的标准,未免有些片面。

    天相投顾投资研究中心经理贾志表示,跟投、自购更像是营销手段,与投资管理没有太大关联。尤其是散户会有一种心理,你推荐产品你也买,就会有同理心,会觉得大家在一条船上,你会更尽心尽力。而基金公司跟投新基金想向市场传达的信号,也就是要和大家站在一起,我的利益和持有人的利益一致。

    但是,在选择基金时,这(是否自购、跟投)并不是一个可以依靠的判断依据。基金经理买了自己管理的基金,只能代表他的一种决心和意愿,不能就代表其一定能把产品做好。还是那句话——选择基金仍然是要综合考虑基金公司的投研团队、基金经理的过往业绩是否稳定等因素。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3版权合作电话:021-60900099。

    上一篇

    近四年新高!10年期美债收益率升破2.7%

    下一篇

    特斯拉或首次涉足锂电池原材料 正与智利锂矿巨头SQM商谈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