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基金“爆款”还会出现吗?监管下发通报关注“追热点”、“捧明星”、“过度营销”等苗头

    每日经济新闻 2018-01-24 18:27

    每经编辑 黄小聪    

    每经记者 黄小聪 每经编辑 江月

    近期,基金热销的现象可以说是市场热议的话题,特别是兴全合宜单只320多亿元的规模,引发市场各方的广泛关注。

    彼时,就有业内人士指出,这种现象已经引起了监管的关注。而如今,这种关注终于以通报的形式得到了证实。

    肯定主动控规模的做法

    1月23日,证券基金机构监管部下发了2018年第1期《机构监管情况通报》(以下简称《通报》)。通报指出,近期,权益类基金持续热销,既有市场环境改善、基金管理人品牌基础、基金经理过往业绩表现等积极因素的影响,也需关注"追热点"、"捧明星"、"过度营销"等非理性因素的苗头。

    "针对旗下基金热销现象,有的基金管理人理性应对,遵守投资者利益至上原则,匹配自身管理能力,主动控制募集规模,并向投资者充分揭示产品特点与风险,引导理性投资。"《通报》指出。

    而在这点上,其实不仅是对于基金管理人而言,一些销售渠道其实也应该引起重视,也应该有主动控制规模的意识。比如《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就了解到,在兴全合宜发行当天,在券商渠道,仅有部分券商进行了规模控制,而大部分券商渠道处于失控状态。

    正如某大型券商在兴全合宜募集结束后总结道,"销售能力要强,但是控制能力同样也要强。"

    针对主动控制这点,该《通报》还对一些公司主动控规模的行为进行了肯定。

    《通报》提到,前期某券商资管子公司根据基金经理既往管理经验,主动将旗下相关产品首募规模控制在20亿元,对单户限购5万元,发行当日即结束募集并启动比例确认,最终确认比例约11.22%,主动放弃近160亿元申购规模,为后续持续稳健运作创造条件。

    监管层提三点要求

    据记者从基金公司获悉,针对监管的关注,他们也已经在做一些调整。比如有基金公司人士就向记者说道,"我们也主动降低规模了。"

    《通报》还进一步指出,各基金管理人应立足长远,摒弃粗放式增长,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投资者信任,始终把广大投资者利益放在首位,言忠信,行笃敬,专注提升投资管理能力、风险管理能力、投资者服务能力,实现行业高质量发展。

    此外,《通报》对基金管理人还提了三点要求,一是遵循长期稳健经营理念,管理资产规模应与自身的投研能力、人员储备、系统运营、客户服务、风险管理等各方面能力相匹配,切忌脱离自身管理能力盲目扩张规模,切实维护投资者长远利益。

    二是紧紧围绕更好服务国家实体经济、服务大众财富管理、服务养老金保值增值,科学设计基金产品,切实提高基金产品供给质量。尊崇契约精神,基金合同应清晰界定投资目标与投资策略,投资风格保持基本稳定。积极践行专业机构投资者理性投资、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社会责任投资理念。审慎对待短期资金,减少低端产品供给。综合市场调研和投资管理能力等因素,审慎设定募集期产品目标规模。

    三是合规稳健开展基金销售,引导投资者理性投资。严格落实投资者适当性原则,充分了解客户,清晰揭示投资风险,将适当的产品销售给适合的投资者。基金销售机构不得诱导投资者进行频繁的申购赎回,不得人为制造紧俏氛围,不得片面宣传基金管理人或基金经理的历史业绩与投资能力,严禁误导投资者。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万达电影:正积极准备重组预案或报告书等文件 继续停牌

    下一篇

    新华社评乐视网复牌跌停:大股东的承诺不该苍白无力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