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 秦风
“黄河牌”电视机
最近消绝市场多年的金丝猴(俗称“窄版”),又现身于街头。还在滤嘴上印了个颇有气势的口号——大圣归来。
朋友圈一时被刷了屏,事关记忆和情怀,15元一盒的售价,如今已被炒至20元,也难抵购买者的热情……
不过强调一下,吸烟有害健康!只是此种情形勾起了另外一个久远的记忆——家里的第一台电视机。
很多年前,一台“黄河”牌电视,被小心翼翼地迎进家里。在那个并不富裕的年代,买这么一个家伙,要花掉家里不少积蓄。不过对于孩提时的我来说,兴奋自然居多,在之后的很多年里,那样的感觉是很少再有的。
如今,那台伴随着太多记忆的电视早已“退休”。只是,那台“黄河”,如今到底去哪了?
成立三年问鼎行业榜首
来陕旅游的朋友,顺着沿黄公路,几可赏尽黄河景致及沿途的历史风俗。
陕西还有另外一条“黄河”——黄河牌电视。如今说来,已成历史。别说外省人,即便是本省很多人,也不曾知晓陕西曾拥有的那段辉煌。
黄河电视,是国营黄河机器制造厂(786厂)的骄子。这家企业,是我国“一五”期间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是我国电子军事装备的重要生产基地,国家领导人也曾数次来厂视察。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根据国家“保军转民、军民结合”方针,黄河机器制造厂响应号召,引进彩电生产线,自此之后,影响着中国电视史的“黄河”诞生。
与“黄河”一道在陕诞生的,还有两位兄弟,一个“如意”,一个“海燕”。几年后,中国电视机年产量近2000万台,成为世界之冠。
而“黄河”与另外两位兄弟,成为荣耀之下的佼佼者——1987年秋季,全国第一届彩电评比,集体第一名(设厂成立仅三年);省政府重奖三家企业;黄河彩电获颁全国首家销售免检证书;据说,当时“黄河”等厂还曾派人赴川援建了日后叱咤风云的四川长虹……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大背景下,1992年4月,黄河机器制造厂经西安市批准,整体改组为黄河机电股份有限公司。并将生产民品部分与军品部分的资产分立,生产民品的资产作为国有法人股,投入到黄河机电股份有限公司,并对股份公司拥有控股权。
那个时候的“黄河”,出尽了风头。从技术到品质,从口碑到市场,一时无两。
数据可查,1990年至1992年三年间,黄河制造厂的营收分别为6.97亿元、8.42亿元、7.2亿元,净利为2984.78万元、1732.03万元、2349.62万元。
要知道,在上世纪90年代初,净利数千万,于今而言,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到了1994年2月,黄河机电股份有限公司在上交所敲钟上市。
谁也不会料到,此情此景竟是这家企业最为辉煌的时刻。
联姻长岭冰箱亦难脱泥淖
登陆资本市场,“黄河”迎来噩梦。这场噩梦,摧毁了曾拥有的一切。
上市后,“黄河”似乎有些“忘乎所以”,各种投资项目纷纷上马——投资1978万元合资组建江苏黄河纽士威电器有限公司;投资160万元合资组建上海黄河电子实业有限公司;投资253万元在深圳独资组建深圳黄河电子制冷设备公司等。
此外,公司投资1837万元建成电子大楼;投资989万元建设综合服务大厦,随后补充660万元资金,将其改建为西安“黄河宾馆”;投资579万元用于房地产开发等等……
张艺谋与巩俐的第一部商业广告片《黄河电器》
到1994年底的时候,外界突然发现“黄河”出现一些不寻常的状况。这一年,公司主营收入6.54亿元,净利仅为397万元。与上市前动辄千万年净利相差甚远。
对于该年的经营状况,“黄河”如此解释,“管理有效性不够,市场销售运行欠佳,贷款回收不畅,信贷利率提高和物价增长引起采购生产成本上升,主要投资项目的投资回报尚未形成,致使公司94年度经营利润下降。”
仿佛是开场便埋下的预兆,“黄河”上市第一年总结的这些因素,始终伴随着这家公司,直到最后一刻。
1995年,亏损逾9400万元,1996年,亏损金额进一步扩至2亿元。
据悉,在1995年的时候,已经面临诸多经营危机的黄河机电,与广东某企业开始接触,后者希望借助黄河机电,开拓西部市场。几轮下来,双方基本确立了合作方案。
此次合作后来因某些原因未能成行。相关方面表示,不会同意广东这家企业任何形式的资产重组。
陕西另一家企业长岭集团,其生产的长岭冰箱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是赫赫有名。这家企业于1996年奉命参与重组,联合成立长岭黄河集团公司,由长岭机器厂、黄河机器厂、长岭(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黄河机电股份有限公司组成。
这种如今看来略显简单粗暴拼装起来的新公司,并未起到预想中的效果。“黄河”依旧是一而再、再而三的亏损(“长岭”也是深陷泥淖,这是另话)。
“黄河”之死
1996年,内忧外患的“黄河”被当年的“小弟”打得晕头转向。
此时,国家放开彩电销售价格,四川长虹率先发起价格大战。一场优胜劣汰的战役打响,这其中的残酷,即便是外界看来,也是心惊胆颤。关于彩电行业这场持续数年的价格战,已成为EMBA的经典案例。
而产能严重过剩,库存难以消化,也成为这场彩电行业价格大战的催化剂,甚至一度出现彩电论斤卖的情形。
至此,自上市始便与亏损为伴的“黄河”(中间依靠关联交易和政府续命有过扭亏为盈),再也撑不住。
2001年,因连续亏损已沦为ST黄河科,再次将重组提上了日程。一波三折之后,陕西广电网络公司获批,成为接盘方。在一番资产运作后,陕西广电网络于2007年实现资产整体上市,成为我国首家全网整体上市的省级广电网络公司。
而那台黄河牌电视,再也难觅踪迹,令人唏嘘。
之前与一位民营企业家聊天。他感慨,陕西实业曾属于第一梯队,电视有“黄河”、“海燕”、“如意”,冰箱有“长岭”,洗衣机有“双鸥”,都曾风靡全国。如今,这些企业都去了哪里?我们的职能部门在这些品牌逐渐消亡的过程中,又做了哪些努力?
事实上,“黄河”在发展始终,一直受到职能部门无微不至的照顾。或许是这种过于亲密的关怀,成为了“黄河”的致命伤。
作为一家国有企业改制上市的公司,“黄河”从始至终并未建立起真正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化企业运行机制。公司自述的“管理有效性不够”,其实正是如此。
作为上市公司,一旦出现亏损,政府便使出浑身解数,一揽子接过去,公司在用人机制、分配机制等经营管理上,均受到外界过多干预。
这在“黄河”身上,体现尤甚。如今,陕西那些曾经辉煌过的几个品牌,因种种原因,皆没于历史长河,难为外人道也。
近期,西安发布“龙门计划”,力争上市公司数量5年翻番。事是好事,只是希望辉煌的“黄河”多有,没落的“黄河”不再。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