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入局意味着网约车市场的新一轮竞赛已经开始。无论是攻擂者美团,还是守擂者滴滴,都将不得不正视“烧钱补贴”的前车之鉴。
“美团打车北京站何时开通,你说了算!”2017年12月28日,美团吹响了进军网约车市场的号角,宣布开放北京、上海、成都、杭州、福州、温州和厦门等城市的报名活动。
虽然已是寒风凛冽的冬天,美团的加入却让人回想起残酷的网约车“补贴大战”。
2017年年末,滴滴出行宣布完成新一轮40亿美元的融资。经过前后16轮、累计超过200亿美元的融资,滴滴成为世界范围内融资轮数最多的未上市科技公司。或许是忌惮对手“独角兽”般的强悍实力,美团打车采取了“先报名,后开通”的业务模式。美团打车招募司机、乘客的活动页面显示,“报满20万人,马上就开始”。截至发稿前,仅北京站完成报名,且尚未完成网约车资质申请。此外,上海、成都、杭州、福州、温州和厦门的报名人数均未过半。
在网约车补贴潮逐渐退却的背景下,无论是网约车司机还是用户,都有些失望和茫然。“现在政策越来越严格,而滴滴平台的抽成又高达20%。”滴滴专车司机杜云回忆起过去一年的收入变化,坦言“补贴大战”时那种高额奖励是“不可持续的”。另一方面,自从2016年8月滴滴与Uber宣布合并后,用户关于“滴滴涨价”的吐槽声屡有出现。
杜云告诉记者,美团打车给司机的政策优惠要比滴滴更多。“前5万名完成注册的司机有三个月免抽成,据说以后抽成也不到滴滴的一半。”
连续增长的网约车市场是美团决心加入战局的一大原因。作为目前中国最大的移动出行平台,滴滴日订单量超过2000万单,相当于全球其他移动出行市场总量的2倍。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11月,国内注册运营分时租赁的企业多达370家,实际有车队运营的公司数量超过了100家。
根据麦肯锡对2030年汽车发展趋势的预测,到2030年,受共享出行、互联服务和性能升级的推动,出行行业的收入将因新商业模式而提高30%,相当于1.5万亿美元。
然而,此次美团招募司机的“拉拢”手法也印证了一个道理:在无人驾驶、智能交通技术尚未出现突破性进展的情况下,网约车“烧钱补贴”是迅速聚集客户的唯一方法。
网约车市场难道步入了环形跑道,只有一次次循环大把烧钱的“补贴大战”,才能诞生真正的行业建设者?
无论从资本市场,还是从出行行业来看,滴滴和Uber中国在“补贴大战”后的合并都不是偶然。两家公司为了吸引比竞争对手更多的黏性客户,在价格上展开肉搏式的“烧钱补贴”。这样的举动不仅使公司盈利压力过大,而且也无法形成真正的竞争壁垒。
据了解,获得新一轮融资后,滴滴将进一步加大对人工智能交通技术的投入,加速推进国际化、新能源汽车服务以及无人驾驶在内的创新业务。据滴滴CEO程维透露,滴滴正在参与雄安新区的智能交通规划,“希望实践包括区域内无人驾驶汽车、智能巴士等。”
另一方面,Uber早在2016年5月19日便开始正式上路测试其自动驾驶汽车。Uber原CEO特拉维斯·卡兰尼克曾直言不讳地表示,无人驾驶汽车最终的运营成本要比雇用人类司机便宜得多,因为机器可以不停地工作,而且还不会要求涨工资。“首先推出无人驾驶车队的公司很快就能把由人类司机驾驶的同行挤出市场。”
“随着自动驾驶的逐步实现,消费者从驾车变为乘车将催生新的乘客经济。”英特尔通过前瞻性研究指出,乘客经济将使新兴无人驾驶车辆服务、B2B出行服务、消费者出行服务的规模在2050年达到7万亿美元。
美团入局意味着网约车市场的新一轮竞赛已经开始。无论是攻擂者美团,还是守擂者滴滴,都将不得不正视“烧钱补贴”的前车之鉴。如果不在无人驾驶等智能移动出行技术研发领域加快脚步,注定将陷入早已写好剧本的新困局。
来源:中国青年报(2018年01月11日 10版)记者 许亚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