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马太效应加剧 规模仍是房企穿越周期“头牌”

    每日经济新闻 2018-01-05 00:18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吴抒颖 每经编辑 魏文艺    

    每经记者 吴抒颖 每经编辑 魏文艺

    2017年,在密集的调控政策、谨慎的货币政策和回归住房属性基调的多重作用下,已高速飞奔了20余年的房地产行业的发展逻辑正在被重构。

    业界的共识是,未来房地产行业或将呈现高位震荡的格局。与此并行的是,行业的集中度正在进一步提升,克而瑞数据显示,2017年销售额Top50房企的市场占有率已达到46.3%。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在行业“马太效应”加剧的背景下,不少房企都十分重视规模化发展。即使是龙头企业也不敢懈怠,仍在冲击规模的道路上步步为营。为什么要保住规模?规模为何仍是房企抵御周期震荡的“撒手锏”?

    规模能给房企带来什么

    “经济下行压力大,有很多并购机会。谁能借更多的钱、更便宜的钱、更长的钱,可以穿越周期的钱,就有很大的优势。”2016年11月,融创中国董事会主席孙宏斌在分析行业发展趋势时指出。这番话概括了房企要规模的内生逻辑。

    作为资金密集型行业,规模占优的房企则能够在融资方面获得先发优势。多名从事房地产融资的信托、券商人士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龙头房企的融资渠道更丰富、成本更低,在融资收紧的背景下优势突显。

    可供对比的是,克而瑞数据显示,2017年1~11月,108家房企的境外发债、公司债及中期票据平均融资成本分别为6.72%、6.05%及5.52%;具体到龙头房企,如中海地产的融资成本进一步走低,其2017年中报显示,“融资成本从2016年底的4.76%下降至4.2%。”

    规模占优的房企在拿地、并购等方面均有着较为明显的优势。中指院数据显示,2017年拿地金额上千亿元的共有碧桂园、万科、保利、恒大、中海等五家房企,占TOP50房企的33.2%。前10家房企总拿地金额占TOP50房企的48.5%。

    收并购方面,2017年融创中国累计在收并购方面花费超过千亿元,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2017年7月以438.44亿元收购了万达13个文旅城。据恒大披露的公开信息,目前恒大在深圳已有接近30个旧改项目,其中多数是通过并购获得。

    失去规模可能就“没了”

    “没有‘小而美’,太小就没了!”福晟集团董事局主席潘伟明曾经这样解释公司大规模扩张的原因。

    小房企的焦虑主要体现在拿地方面,以深圳旧改市场为例,以往本地的小型房企、投资公司等,由于深谙本地行情,在旧改方面通常有很多机会。但目前,他们在这一曾经优势明显的战场上也不再所向披靡。

    多名深圳本土地产人士告诉记者,可以旧改的地变少了,一些具有资金优势的大房企可以高价收购别人做好的后期项目。而对于小房企而言,没有资金获取大项目,所以机会也越来越少。

    实际上,一定的规模也是保障房企发展的关键。以合生创展为例,其业绩已经在百亿元前后徘徊了十余年;而自2009年至今,合生创展的土地储备一直稳定在3000万平方米左右,鲜有新获取项目。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分析称,对于合生创展而言,规模影响了其融资、开发节奏等的确客观存在。由于销售业绩萎靡,资金回笼效果一般,对外部投资者来说顾虑将上升,企业的融资压力会增加,相应的地产业务发展空间会受到限制。

    “资金成本上行,信贷规模收紧,地产的好日子已经过得差不多了,苦日子也要来了。到了秋冬,熬过去的都是块头大的,在衰退期的时候,规模是保证存活的重要条件。”华泰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林采宜如是说。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2018年调控或将深入 “规模”赛道上的房企如何“穿越”周期

    下一篇

    妻子被称为“女巴菲特” 与王仁果父亲曾现身多家上市公司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