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2016年国内电影票房在高速路上的“急刹车”后,备受压力的2017年成功提档再起步,在《战狼2》《羞羞的铁拳》《功夫瑜伽》等国产片票房“爆款”的拉动下,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成绩单
2017年电影票房破559亿元高位收官,国产片票房占比达53.84%
中国电影市场进入理性稳健期
2018新年到来,盘点2017年的中国电影票房,看到一张喜人的成绩单。经历了2016年国内电影票房在高速路上的“急刹车”后,备受压力的2017年成功提档再起步,在《战狼2》《羞羞的铁拳》《功夫瑜伽》等国产片票房“爆款”的拉动下,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成绩单:11月中旬,全年票房累计突破500亿元,随后《芳华》《妖猫传》等元旦档影片最后冲刺,2017年年度总票房最终以突破559亿元收官。相比去年的457.12亿元,增加了102亿元。其中,国产片约为301亿元,占比53.84%。
从竞争态势上更出现了许多值得探讨的新现象:例如,年度票房前十的影片占了年度总票房的四成,单片票房差异巨大;国产片总体质量有所提升,但依然呈现口碑“冷热不均”;明星IP的票房光环逐渐褪去,一些严肃题材的影片备受观众青睐。跨入“500亿时代”,中国电影市场开始走向理性增长的稳健期,电影市场的下一个发力点在何处?
截至2017年12月31日的统计数据,国内总票房已达559亿元。2017年的电影票房最终实现了高位收官。经历了2014—2015年票房的高速上扬,也经历了2016年票房增速仅为4%的“冷静期”,2017年的增幅,让不少业内人士认为中国电影市场将步向稳健。
票房的欣欣向荣当然值得高兴,但今年统计算法的变更也不能忽视。事实上,从2017年开始,网络购票时产生的电商服务费也被统计在票房中,每张票大概3-5元不等。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2月23日,全年包含服务费的综合票房为537.7亿元,分账票房为504.47亿,也就是说全年的电商服务费已超33亿元,这几乎等同于淡季一个月的票房进账了,比如2017年11月票房仅有27亿元。
不过在影评人罗鸿宇看来,即便剔除服务费,这个增速是市场合理的增速状态。“经过2016年大盘的调整,无论从上游制作、内容生产,还是下游院线来看,大家对电影已回归理性。”
相比票房总量,观影人次上的回暖更值得关注。今年观影人次达到了16.2亿次,同比增长了11.19%。影院方面,由于中西部和三四线城市影院建设持续增长,让全国影院数达到了9169家,银幕数达到了50776块,稳坐全球第一大市场。
这一核心数据证明,中国影市增长的根基较为牢固,内容制作和观众热情双双提升。由此衍生出的高增速,才有绝对的含金量。
从整体上看,2017年国产片还是票房主力军,376部国产片贡献了约54%的票房,98部进口片贡献了约46%的票房。打开全年的票房成绩单,票房前十的影片中,国产片占了4席,进口片则有6席,不过可喜的是,前五名有四部都是国产片,分别是《战狼2》(56.8亿元)、《羞羞的铁拳》(22亿元)、《功夫瑜伽》(17.5亿元)和《西游伏妖篇》(16.6亿元)。票房前十影片总票房为203亿元,占年度总和近四成。
大片势头虽猛,但纵观近三年,国内前十名影片总票房占比一直维持在30%以上;北美市场前十名电影票房占比一直维持在25%到35%之间。罗鸿宇指出,今年超出这一占比是由于《战狼2》单片票房的拉动因素。有业内人士指出,从整体来看,年度票房的金字塔结构是良性市场规律的表现,较少影片贡献主力票房,能带动整个社会对电影行业关注。也有观察人士表达了担忧,中国电影市场过于一直处在“二八定律”之中,即为20%的大片支撑80%的票房成绩,“未来中国电影要想取得长远发展,必须支持‘八二定律’,支持并推动优质中小成本电影成为票房中坚。”
2017年3月我国首部《电影产业促进法》,对国产片和进口片播放占比有了更加明确的规定,但在国产片和进口片的票房占比上,进口片的单片票房是国产片的3.7倍。比起去年同期的3倍,差距更加明显。2017年98部进口片中,64部批片贡献了26%的票房,单片平均票房过亿元。
从进口片的表现来看,除了大IP扎堆外,优质口碑的进口批片成为了国内影市的“香饽饽”,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明显高于去年。尤其是《摔跤吧!爸爸》通过其过硬口碑支撑票房逆袭,最终落定12.91亿元票房,体现出非好莱坞大片强劲的市场号召力。不过,下半年进口批片的扎堆上映又体现出影市的盲目跟风。
有业内人士分析,进口片红利的增强,无疑对于中小成本国产片的制作积极性有一定的打击。对于带有实验性质的中小成本国产片来说,面临的市场挑战将更大。
曾几何时,有业内人士抱怨,某些“垃圾”电影有为数众多的拥趸,可一些优质却缺乏话题效应的影片被院线冷落,观众寥寥。让人欣慰的是,无论是近期上映的《芳华》,还是此前《二十二》等小众题材的纪录电影,均票房口碑双丰收。纵观上述影片,其成功秘诀多离不开口碑效应。圈内人和广大观众在豆瓣等社交平台不遗余力地给予好评,倒逼院线增加排片,进而使得这些在前期不太被看好的影片在市场中逆袭成为“黑马”。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鲛珠传》高价版权改编的作品却票房折戟,再次证明了曾经“大IP+小鲜肉=高票房”的公式不再无条件成立,也反映出观众不再愿为质量不高的作品买单。对此,业内人士的态度也有着明显的转变:从当初的趋之若鹜,到后来的闻之色变,对于IP的开发,业界开始回归理性,且积极找寻更为科学的开发方法。
国内观众对于影片审美喜好的变化,还能从进口影片得以证明:《速度与激情8》《蜘蛛侠:英雄归来》等模式化严重、创新能力不足的好莱坞“爆米花电影”,在中国都不复当年勇,反倒是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西班牙电影《看不见的客人》以及泰国的《天才枪手》,都在中国取得令人惊喜的票房成绩。某媒体近日关于“8分以下影片首日票房和非首日票房对比”的调查显示,2017年,8分以下影片票房后续增长乏力,口碑对影片开画后的票房走势影响非常明显。这也足以提醒创作者——不要低估观众的欣赏能力。
尽管《二十二》等电影的票房成绩,在动作、喜剧电影霸屏的市场中显得十分渺小,但让我们看到了口碑引领的观影热潮,看到了成熟观众提供的成长环境,这股力量不仅体现在票房,更体现在中国电影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