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9日,成都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举行,明确了明年经济发展的总目标和新要求。
每经记者 余蕊均 实习记者 谢孟欢
即将开启的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成都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国家中心城市的关键一年。
“关键”二字如何体现?关键之年又该如何行动?12月29日,成都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举行,明确了明年经济发展的总目标和新要求:
以“率先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总目标,成都将聚焦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和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两个重点”,加快建设产业功能区、创新生态链、开放开发平台“三大载体”,大力实施全面创新改革、天府新区建设、天府国际机场和国际空港新城建设、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四项重点工程”,全面推进财政预算制度、国资经营评价制度、土地资源配置制度、基本公共服务清单管理和动态调整制度、企业扶持激励制度“五项改革”。
基于此,成都明年经济工作的预期目标确定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乡居民收入高于经济增长幅度,全要素生产率、研发投入、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全面提升。
力争高质量发展走在中西部最前列
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成都经济规模从35.9亿元增长到1.3万亿元,经济增速在2011年达到峰值后开始放缓,逐步进入经济新常态,成都经济发展面临要素成本优势衰减、供给质量和产出效率偏低等“痛点”。“高质量发展”,成为这座城市的必然选择。
所谓高质量发展,即以创新为第一动力、协调为内生特点、绿色为普遍形态、开放为必由之路、共享为根本目的的发展。
具体到成都,就是坚决纠正围绕速度判断经济形势的思维惯性,引导政策重心和工作着力点转向追求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益、更可持续的发展上来,加快、稳步推动制度建设和动能转换,努力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走在中西部最前列。
如何“走在前列”?成都的答案是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
具体说来,质量变革的重点就是要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成都的经济质量优势。成都今年7月出台的“产业新政50条”,即旨在创新要素供给,推动要素资源向优势产业和优秀企业集中,促进企业和产品优胜劣汰。效率变革的重点是聚焦高速增长阶段被掩盖或忽视的各种低效率洼地,以问题导向引领政策创新方向。动力变革的重点则是主动适应高质量、高效率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需要,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和全民技能提升战略,推动劳动力数量红利向质量红利的转换。
“如果过去成都的经济发展以‘量’来取胜的话,在新阶段新时期,成都已经有条件实现高质量发展。”成都市经信委党组书记施跃华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成都在很多产业发展方面已经有积累,在若干领域也走向了世界前列、行业前列,在全球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当前,成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则是其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战略目标,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会议指出,要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功能区建设以及创新生态链建设,进而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以产业功能区建设为例,成都将以66个产业园区(集聚区)为载体,加快推进以产业新城、特色镇、特色街区为主要形态的产业功能区建设,创新“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演进模式,积极推动以“互联网+智能制造”和农商文旅聚合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和业态。
在施跃华看来,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和企业都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无论是产业布局、企业扶持、政策出台,还是要素聚集,都应具有针对性。“就66个产业功能区来说,按照定位布局产业,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该发展什么不该发展,要明确、有针对性,这就是‘高质量’。”施跃华说。
此外,成都还将大力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从围绕服务实体经济、围绕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和围绕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三个方面,加快构建具有成都特色的新经济产业体系,推动“六大经济形态”和“七大应用场景”加速转化为促进城市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动能。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会议把“提升城市功能品质”作为明年经济工作的一项重点工作,明确指出,要“以市民感受为导向,提升城市功能品质,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消费需求动力源泉。”
其中,“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被放在了首要位置。会议认为,从工业逻辑回归人本逻辑、从生产导向回归生活导向是城市的本源,是现阶段成都要着力解决的主要矛盾,决定了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城市的时代价值。
“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是为了更好地建设生活城市,”成都市商务委主任郭启舟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成都作为千年商都,过去的商贸更多指“物品”,如今的“生活城市”更看重“人”的感受,“从‘物’到‘人’,这是理念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