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里,A股市场周期品种表现出色,而有色金属等毫无疑问成为明星板块之一,相关个股异常抢眼。
有色行业正发生哪些变化?未来又有哪些重点关注的方向?《每日经济新闻》隆重推出“新局2018 年度投资特刊”》,综合多家知名研究机构的观点,为投资者梳理未来行业的投资思路。
每经编辑 翟敏
每经记者 翟敏 每经编辑 陈旭
纵观过去一年的A股市场,有色作为周期品种毫无疑问是明星板块之一,相关个股表现抢眼。有色行业正发生哪些变化?未来又有哪些重点关注的方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综合了多家知名研究机构的观点,为投资者梳理未来行业的投资思路。
从有色金属产业近年表现来看,行业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效果逐渐显现,生产运行总体平稳,企业持续保持盈利。受消费转暖、环保趋严及供给短缺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有色金属市场有望走势向好。
另一方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停产期限临近,各类金属价格重心继续上移,库存下降。结合各大券商研究报告来看,未来一段时期有色金属行业仍有望维持平稳运行态势。
平安证券研究报告显示,2017年1~10月,有色行业运行好转,有色金属矿采选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同比分别增长9.5%、41.8%;有色金属走出了2012年以来持续较为低迷的态势。
与此同时,受环保以及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影响,有色企业扩产谨慎。2017年前10个月,有色金属矿采选、冶炼等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分别下降了21.3%和4.6%,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投资冲动的抑制效果较为显著。
上述报告认为,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入、环保趋严以及需求步入“新常态”,中国有色行业投资渐趋理性,2017年有色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产能盲目扩张得到遏制。
与此同时,库存也出现连续下降,这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的显著成效之一。
WIND数据显示,铜库存自3月份开始持续下降,迄今降幅约为27%;铝方面比今年高点下降约51%;锌方面,库存比年初高点下降60%;铅方面,沪伦两地期货库存比5月高点下降33%;包括锡、镍等金属同样有不同程度下降;而在黑色金属方面,当前螺纹钢库存比今年高点降幅59%。
对于未来一年的展望,太平洋证券分析,供给端受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环保限产持续抑制,内需企稳和外需边际改善明显成为库存去化的催化剂和最大动能。2018年预期这种库存去化还将有一定的延续。
平安证券则认为,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目标,环保将成为抑制有色产能扩张的利器。近两年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别是针对子行业如电解铝、稀土、钨等改革效果不断显现,产能过剩得到了一定的缓解。另外,秋冬季采暖限产可能常态化,大概率将继续在2018~2019年采暖季执行,且不排除有其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推出。
在有色行业整体保持平稳运行的大环境下,不少细分行业在过去一个时间段内受到投资者极大关注,例如向新能源提供原材料的锂行业。
对于与我国新能源产业一同高速发展的能源金属,平安证券研究报告认为,这种高速增长的态势将得到延续,2018年值得继续深度参与。其中,钴、锂等细分行业将受益明显。
平安证券认为,在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驱动下,上游的动力电池投资高涨,而且以中国动力电池厂商的扩产力度最大,从而带动上游原材料锂和钴金属需求旺盛。
研报表示,锂行业国际厂商扩产有序,2018年新增产能较少;国内锂盐在建项目较多,但受制资源瓶颈以及投产速度,预计新项目将在2018年之后逐步投产,2018年有效供给有限,预计锂子行业将延续景气。
开源证券研究报告也认为,锂在新能源汽车电池中替代性较低,预期2018年新能源汽车在加速洗牌后,有望在电动车带动下,销量进一步提升。考虑到新建产能进度较慢,因此锂的供需面有望在2018年呈现紧平衡特征。
华安证券则表示,新能源汽车产量迅速提升,受新能源汽车高景气度影响,碳酸锂价格高位运行。市场对于锂电池旺盛的需求将支撑锂价格,并促使扩产长期化。
除了锂之外,其他的小金属方面,各大券商研究所认为,还是基于细分行业的龙头选股。
平安证券认为,有色供需格局2018年依然较为乐观,估值经消化后处于历史平均水平,市场预期也大幅降低,行业机会大于风险。另外,有色细分子行业较多,板块可能继续存在分化的可能,精选细分行业是获得超额收益的关键。
西南证券也将2018年有色金属行业投资策略主题定为“拥抱受益确定性强的细分行业龙头”。对于2018年有色行业选股思路,西南证券认为整体把握两条主线:一是业绩确定性强的新能源上游锂、钴资源龙头,另外是供给格局持续改善的稀土板块龙头。
国联证券预计,在全球经济持续复苏的大环境下,有色金属的整体需求将持续提升,金属价格相应地在需求端将获得支撑。供需格局持续向好的金属品种,价格有望持续上涨,一方面可能是供给出现短缺,而需求平稳增长;另一方面,行业需求的增长有可能引发供需失衡从而导致价格上涨。可重点关注铜、锌、铝和镁等品种。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