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银行19日发布《中国经济简报》,上调中国今年经济增长预期至6.8%,这是世行年内第二次“看涨”中国;就在几天前,亚洲开发银行于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发布最新报告,同样把中国今年经济增长预期上调至6.8%;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则以罕见的“一年四涨”形式把中国今年经济增长预期定格在6.8%。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主要国际机构日前纷纷上调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点赞效应扎堆出现在年底,这不仅显示了对中国经济当前状况的肯定,还预示这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未来从高速度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态势不变。随着改革进程的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践行,外商对华投资仍然保持稳定的热情,多方对有中国参与的国际产能合作、全球价值链衔接充满期待。
稳定发展体现增长韧性
中国经济增长韧性在2017年显露无遗,多家国际机构不仅上调了中国经济增长预期,还对改革红利带来长期稳定发展动能充满信心。
世界银行19日发布《中国经济简报》,上调中国今年经济增长预期至6.8%,这是世行年内第二次“看涨”中国;就在几天前,亚洲开发银行于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发布最新报告,同样把中国今年经济增长预期上调至6.8%;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则以罕见的“一年四涨”形式把中国今年经济增长预期定格在6.8%。
角度不同、标准各异,结论却一致。主流国际机构看好中国的背后,一条内在逻辑脉络逐渐清晰——中国继续为世界经济贡献重要动能。
《中国经济简报》指出,近几个季度中国经济增长稳健,给政府当局提供了加速去杠杆的时机。减少财政和金融部门的脆弱性,短期内会付出GDP增长放缓的代价,但会改善中国的长期经济增长前景。
世界银行中国局首席经济学家李伟乔表示:“中国保持增长韧性,改革势头增强。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监管措施,目的是在不明显影响增长的情况下减少宏观经济失衡和控制金融风险。因此,2017年中国在多条战线都取得了成功,今年居民收入和消费增长速度与投资相比出现加快,促进了经济再平衡。”
“我们2016年底就观察到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势头,但还是对中国经济的实际向好走势大吃一惊。”李伟乔告诉记者,就在今年上半年,世行团队还对中国下半年经济走势持谨慎态度。
“我们本以为下半年经济增速会降下来……但积极势头在很大程度上延续了下来。”这名美国经济学家说,我们对中国今年的经济表现相当满意。
实际上,发出类似感慨的不只是李伟乔。与世行驻华代表处一街之隔,亚行驻华代表处经济部主任康纳德同样对中国今年的经济走势觉得意外。
“我对中国管控资本外流取得的效果感到惊讶……对中国2015年底以来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的成就感到惊讶。”康纳德说,而对于消费保持强劲并成为经济增长主要驱动力,不觉意外。
在评述中国经济增长时,德国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预测中心主任施蒂凡·库斯说,中国经济体量大,增长稳定高速,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很大。库斯对中国经济增长保持信心,认为中国金融系统稳定,中国经济还将有很大增长空间,未来两年将依然保持较高增速。他认为,中国经济的结构性改革已取得成效,未来需要继续推进。“中国政府对于稳定经济增长所做的努力对于世界经济意义重大。”
改革加速正逢良好机遇
中国正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心,已经踏上新征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将为世界经济行稳致远不断注入新的更大动力。
世行与亚行都在各自报告中提到,全球经济复苏为中国经济强劲增长提供了良好外部环境。而中国采取一系列深化改革的举措,则使得国际机构的“点赞”顺理成章。
“在一系列内部改革和外部利好的叠加效应下,投资人的整体预期有所提升,企业的信心也在上升,这又自然而然地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增长。”李伟乔表示。
当前,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如何更好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也成为主流国际机构的关注焦点。
在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17年年会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提及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涉及的“美丽中国”、“生态文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理念,称赞中国正通过技术创新,为世界绿色发展做出贡献。
IMF驻华首席代表席睿德认为,中国今年的经济表现已经超出预期,展现出强大的增长韧性并呈现许多新的增长动力。“下一步,我认为还是要坚持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他说,“毫无疑问,改革会带来阵痛,经济可能会放缓。但我想明确的一点是,如果经济下行是因为推进改革带来的,那么这完全应该被理解。”
李伟乔认为,鉴于中国经济现在所处的积极发展形势,中国政府应该充分利用这一大好时机推进改革,以确保国家中长期在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上前进。他特别指出中国政府预算改革和养老体制改革,认为这两项改革的成功实施对于中国未来宏观经济稳定、经济再平衡和社会转型都至关重要。
康纳德认为,如果说去产能及其连带的削减资源浪费等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初期步骤,那么下一步中国应该更加聚焦提升生产力和全要素生产率。这就涉及到教育、医疗卫生、营商环境等多个方面的深化改革。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经济事务官员梁国勇表示,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是建立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基础之上的,是前期发展的延续,但也具有鲜明的特征。“首先,随着中国经济体量不断扩大、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升,经济增长转入中高速阶段,这是中国经济新常态的重要内涵,也与全球金融危机后经济外部环境的变化有关。其次,经济增长的质量不断提升,呈现更强的可持续性和包容性,可以说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再次,如果说前一阶段中国经济面临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的话,那么下一阶段将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坚期。”
他还指出,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这“三大变革”对中国经济未来发展至关重要。“质量变革意味着经济增长从总量先行到量质并重,意味着从重视速度和数量到强调结构和质量的转变。效率变革意味着经济增长从依赖要素投入转向更多地依靠技术进步和生产率提升,这是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现创新驱动增长的关键。动力变革意味着推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中消费作用的持续增强,意味着服务业以及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推动经济增长作用的增强,也意味着高科技、高附加值、价值链高端经济活动比重的不断提升。”
外资信心未有明显波动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美国《时代》杂志亚洲版不久前在一篇封面文章中写道,中国越发展,为世界带来的机遇和做出的贡献就越大。
涵盖在华1600多家欧洲企业的中国欧盟商会今年年中发布的《年度商业信心调查》显示,超过50%的会员企业表示经营改善,2016年的收入高于2015年,尤其在电信、汽车、机械制造、环保、化妆零售等行业,息税前利润创下了2010年以来最高,谈及收入增加原因,多数企业归结于中国当局2016年的经济刺激措施。
谈及中国哪些产业领域令欧洲企业印象深刻,中国欧盟商会主席何墨池说,中国私营企业近年来的创新能力大增。在专业服务和消费品领域,中国业者也正通过创新方式不断进步。一半的会员企业认为,中国在2020年能够缩小在创新领域与先进水平的差距,这些进步多数将发生在服务业。最近欧洲制药企业在华新建工厂,显示该领域充满投资和合作机遇。欧洲企业同样希望在市场准入放松后,在通信、金融服务、建筑等领域加大投资。
中国欧盟商会还希望加强对海外投资者的保护,期待将投资保护制度和“投资干预解决机制”引入中欧投资协定,2015年11月,在与美国商议“跨大西洋贸易投资伙伴协定”时欧盟委员会提议建立了投资法庭受理体系,从长期来看这个机构可以服务于中欧双方的企业。该商会人士称,尽管在部分行业经营出现一些问题,但相信欧洲企业新增对华投资意愿仍然较高,而且当前欧洲企业对华投资没有减少。
西门子集团首席执行官凯飒说,中国经济增长高速、结构更加优化,结构改革和“一带一路”倡议带来巨大机遇,中国是自由贸易的坚定维护者,对西门子来说是绝佳的投资地。中国也成为西门子在海外的第二大营收来源国。2017年,西门子在中国的总营业收入为72亿欧元,拥有员工超过3.2万人。
除了欧洲企业,美国企业也对中国投资前景较为乐观。当季营收245亿美元,同比增长12%;净收益66亿美元,同比增长16%……截至今年9月30日的2018财年第一季度财报,让美国微软公司大中华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柯睿杰颇为自信。
他告诉记者,微软在中国有超过10万家不同行业的企业客户使用微软智能云Azure,140万家月付费企业客户使用Office365云服务,超过10万活跃开发者使用微软开发云。此外,微软在中国还有超过1300家云合作伙伴,并且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
“中国是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市场之一,也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增长引擎,更在逐步成为全球创新的基地。”柯睿杰说,“中国的发展经验对于其他国家和地区乃至全球都具有极高的借鉴意义。”
美国布雷耶资本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吉姆·布雷耶,则更为直白地说道,持续对中国有信心,就是对世界的未来有信心。
“我对中国经济的信心不是凭空臆想而来,而是在与中国政府官员、商界人士和学者的相处过程中得出的结论。”他告诉记者,“我每年来中国四次,不仅去大城市,也去小地方,每次来中国后见识到的变化,都让我对中国未来更有信心。”
深化国际合作抓手可靠
除了内在改革提升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外,以“一带一路”倡议为主导的对外合作也给广泛的国际合作带来可靠抓手。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商学院教授汉斯·亨得利希克对记者表示,随着中国推动制造业和金融业的电子化发展,中国的高端发展模式具有全球影响。“中国企业正成为新兴产业的全球领导者,这使得中国企业必须与国际公司更加紧密地合作,以跨境对技术及管理进行整合。目前,中国企业在技术整合方面表现甚佳,下一步的整合重心应放在金融及企业管理上。”
谈及中国与外商合作中需要注意的内部挑战,亨得利希克说,“高端发展为社会带来了一些挑战。中国作为人口大国,需要为财富增长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寻求解决方案。其中最基本的是城市人口的健康、教育和就业问题。‘健康中国2030’是将医疗保健、自主保健和营养摄取整合在一起的新方式。下一个挑战是如何将教育和就业联系在一起。教育应该释放人们的创造力,而就业应让人们可以发挥创造力,并使之转化成社会商品。另外,中国需要在平衡国企和私企的基础上探索应对方案。”
他还指出在国际方面,信任是引领可持续合作的主要因素。“中国企业(在国际合作方面)经验相对较少,有些外国公司还没有搞清中国的管理机制,信任的建立是需要时间的。外国公司越清楚中国企业经营的动力和模式,中外企业的合作越紧密,越能带来可持续的经济交流。”
“中国是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者,活跃的经济活动为全球创造了大量财富。同时,中国也依赖于全球经济增长以取得自身发展。中国未来的繁荣与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融合密不可分。由数字化带来的制造业和金融业的变革是一项全球进程。”亨得利希克说道。
他还说,作为第二大或最大经济体,中国应在保护能够带来国际经济合作和利益共享的国际秩序上发挥领导作用,这包括对全球贸易和投资合作做出承诺。
中国在全球和地区层面都承担着保持经济发展和稳定的责任,例如通过“一带一路”倡议。
联合国问题专家阿巴迪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是一个和平和发展之路。与世界上的任何区域性或全球性经济体相比,“一带一路”倡议都更具包容性,更有建设性。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一带一路”倡议是把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和经济发展带到沿线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事实上不但带动了沿线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也必将推动全球的和平与经济发展。
中国欧盟商会认为,“一带一路”正在由宏伟的愿景变为深思熟虑的行动计划,并相信该倡议将在开放市场、贸易平衡、透明和互惠等各项机制下取得成功。亚洲和世界许多地区需要可靠的基础设施建设,增进互联互通能够成为它们经济增长的重要推手,所以该倡议将汇集各参与方的利益诉求。该商会期待“一带一路”倡议下公共采购环节机制透明,参与方不仅包括中国企业,还应允许欧洲企业,尤其是私人企业参与,创造公平的招标环境。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项目进展顺利和资金使用得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