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李卓 实习记者 许恋恋 每经编辑 魏文艺
每经记者 李卓 实习记者 许恋恋 每经编辑 魏文艺
联通“混改”加速“破土动工”,中国的宽带市场亦同步迎来改变。
由于重视4G忽视宽带,2017年联通宽带用户增长十分缓慢,月增长用户仅约为移动1/13。面对宽带失利,中国联通也打起了反击战。联通王卡依靠其低价格的流量套餐曾带来了大量用户,现在联通把这一想法延伸到了宽带业务,并于月初推出“王卡宽带”。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智慧家庭已成为新一轮的争夺焦点,三大运营商均已有相关动作推出。
联通宽带无崛起迹象
在固网宽带业务方面,中国移动10月有线宽带用户净增357.1万户,低于9月的449.1万户,累计1.06996亿户。中国电信10月有线宽带用户净增83万户,低于9月的154万户,累计1.3214亿户。中国联通固网宽带用户10月份净增6万户,明显低于9月的41.7万户,累计达7746.6万户。
中国联通的宽带陷入窘境并非一朝一夕,《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发现,联通宽带不仅是今年10月表现不佳,从2016全年到2017年前10个月的表现来看,联通宽带的增长速度就十分缓慢,明显落后于竞争对手。2016年,中国联通的固网宽带全年净增290.6万户。纵向对比来看,和中国联通2015年的固网宽带净增数相比,同比下降18%。横向和中国移动对比,中国移动2016年全年净增了有线宽带用户2259.5万户,约是联通的8倍。
今年前10个月,中国联通平均每月净增有线宽带用户22.3万户,同比去年明显下降。而中国移动今年月均净增293.7万户,几乎是联通的13倍。
中国联通宽带失利,外因是由于中国移动的“步步紧逼”。中国移动低价甚至免费的策略吸引了大批用户,一位资深移动员工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其所在的省会城市,在新增宽带市场上,移动已占据了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新小区安装移动宽带的比例非常高。
通信行业观察家、融合网主编吴纯勇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几年随着宽带中国、光纤入户、提速降费等政策的出台,作为传统的固网宽带市场竞争进入红海。无论是三大电信运营商、有线电视运营商还是民营宽带运营商都纷纷抢入这个市场。作为相应固网宽带用户自然会从中选择性价比适合的产品。吴纯勇认为,联通在宽带上的失利,和宽带产品没有及时调整以适应市场需求也有很大关系。
内因则是中国联通的战略调整。上述资深业内人士认为,率先“混改”的联通近两年由于“钟情”4G而“冷落”了宽带,更大原因来自于中国联通董事长王晓初的战略调整。联通实施聚焦战略,注重发展4G,本身资源、资金实力有限,对于固网宽带的投入力度并不突出。
“虽然‘混改’给中国联通带来了大笔资金,但是目前来看有线宽带还不是中国联通重点投资方向,4G、5G还有一些创新项目,比如物联网、大数据等,才是联通的投资重点。所以,目前可能还看不到中国联通有线宽带崛起的迹象。”该人士进一步分析道。
面对宽带失利,中国联通也打起了反击战。12月初,联通牵手腾讯在“大王卡”的基础上推出了“王卡宽带,”目前仅限腾讯网卡用户办理,如果王卡套餐取消,那么宽带也同时需要解约或者转成普通套餐。根据公开信息,王卡宽带百兆宽带资费达1元1天,不过目前该互联网宽带并未大规模放开。
智慧家庭之争
在中国宽带市场迎来大变局的同时,运营商对智慧家庭的争夺初露端倪,三大运营商也纷纷推出相关举措。
今年9月,广东联通发布“互联网家”平台暨“千兆到家”计划,推出“一云一端”聚合智慧家庭产业,联合开拓家庭市场,发布一款名为“互联网家”APP客户端。核心目的,即抢在5G商用实现之前,提前试水未来智能生活应用场景领域。
在上月底的2017年中国移动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中国移动推出自主品牌电视T1系列,这是目前国内运营商推出的首款智能电视,意在抢占未来智慧家庭入口。
15日,中国电信与东方明珠全面合作,携手发力家庭娱乐领域。双方联手不仅在渠道、终端、技术、内容、用户导流方面优势明显,也标志着双方在新技术、新应用、新模式的智慧家庭领域紧密合作。
资深业内人士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联通宽带失利的情况下,智慧家庭布局或将受到不利影响。该人士表示,智慧家庭是运营商都想打造的,每一家都想抢占客厅市场,但目前除了4K高清视频,还没有其他更好抓手,对用户的黏性不强。
“如家庭视频监控、智慧冰箱、空调等等,虽然技术上可以实现,但是用户需求并不是特别大。而且在这方面运营商并没有优势,其他厂商如说家电企业、互联网企业都可以做。”该人士进一步表示,吴纯勇则认为,中国移动此次发力有些晚,如果未来在这个领域投入巨资的话,极有可能会得不偿失。在未来的智慧家庭争夺战上,运营商推出的产品需要深度契合用户需求,运营商有不少优势,包括其数亿(如手机用户、固网宽带用户等)的用户规模、市场营销体系、品牌及技术优势,但是管理、市场反映速度、人才激励机制方面都需加强。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