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三板做市商指数上月中旬跌破千点以来,市场上呼吁抓紧改革的声音变得越来越急切,其中不少建议直指新三板现行交易制度的不足。同时,也有媒体报道,新三板的交易制度或将会有大的调整,而不久前券商连网测试新的交易组织模式,也更强化了各方投资人在这方面的心理预期。
毫无疑问,如今新三板的交易制度的确存在不少问题,最突出的是交易效率低、揭示交易标的价值能力不强等,这不但为众多投资者所诟病,客观上也不利于新三板市场的发展。因此,改革是十分必要的。但问题在于,是否改变了交易制度,新三板所存在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呢?答案显然不是这样的。历史经验也一再告诉我们,不管是哪种交易制度,都是有利有弊,而且在这个市场中被公认为是比较合适的交易制度,搬到另一个市场或许就是会变成另一副模样。譬如说,一直有人提出在新三板中实施类似主板这样的连续自由竞价。如果真的这样做了,虽然会显著提高其股份的流动性,可是由于新三板股东相对集中、信息披露又不很完整,那就很可能触发过度投机的现象,进而引发极大的市场风险。因此,在目前条件下新三板中是不适合实施连续自由竞价的。
所以,在笔者看来,推进新三板市场的改革,调整交易制度当然是不可回避的,但仅仅这样做还不够,还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就现有的情况而论,关键点是在分层。为什么这样说呢?前几年刚推出新三板的时候,为了加快发展、树立、巩固在资本市场的地位,管理层采取了快速扩容的措施,挂牌公司数量成倍增加,很快就从不到千家增至上万家,股转系统也就一跃成为世界上挂牌公司最多的证券交易场所了。今天回过头来看,这样做无疑有其必要性:这极大提高了新三板的影响力,在扩充交易资源的同时,也展现了它的融资能力。
不过,由于基本没有挂牌门槛、在挂牌过程中一度把关也不特别严,因此实际结果就是尽管有一批不错的公司挂了牌,但也有相当数量质地平平甚至存在缺陷的企业登上了新三板。一方面是挂牌公司数量庞大,另一方面则是好公司不多,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业绩平庸的公司,日渐暴露了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经营乏善可陈的缺陷。这不但拉低了新三板挂牌公司的平均盈利能力,也给投资者在操作上带来了困难,百里挑一还未必挑选得到好公司,这自然让人对新三板兴趣降低。而基于这样的实际,解决问题的出路就变成了如何有效降低投资者在公司信息收集时的难度,为其投资有前景的企业提供便捷的选择环境。而对新三板挂牌公司实行分层管理,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达到这个效果。
事实上,去年有关方面就对新三板实行了分层制度,将挂牌企业分成基础层和创新层。只是现在看来分层标准还不够完善,没有把规模较大、盈利能力强、流动性高的企业都分进创新层,也没有把股东人数多、流动性需求高的企业放在一起,致使创新层和基础层差异化不明显,对帮助投资者选择公司的作用并不太大。同时,又由于在每年的样本调整时需要调进调出的挂牌公司数量过多,使得分层缺乏稳定性,这就削弱了分层的积极意义。因此,完善分层制度,让其在为投资者分析、研究新三板挂牌公司上充分发挥积极作用,并最大限度地提供投资便利就成了当务之急。在这基础上再辅之以交易制度的变革,对不同层次的新三板公司,实施差异化的交易制度安排,这样既有利于提高质量优异公司的吸引力,同时也起到了引导投资方向的作用,而合理的交易制度,也能改善相关品种的流动性,从而整体达到活跃新三板交易,推动其实现估值的合理化的效果。
前天,全国股转系统挂牌业务部总监李永春公开表示,新三板下一步改革有三个具体方面:一是始终把中小微企业特点和需求作为股转系统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是把完善分层作为深化改革工作的主要抓手;三是以促进股权融资为引领,持续倡导和培育价值投资、理性投资的市场理念和市场文化,扩大社会直接融资规模。基于现实,笔者以为,从分层着手推动新三板改革,相对阻力会比较小,也容易操作,完全可以先抓紧做起来。
来源: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