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翟光明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不管是钻井周期、钻探成本,还是井面的建设费等多方面来看,目前国内成本仍然远高于美国。“几年前国内单井成本将近亿元人民币,而美国只要3000万,引来一大波人的质疑。因此如何降本增效,学习国外先进经验,是行业内永恒的话题。”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谢宏辰 陈耀霖
▲第七届中国页岩气发展大会现场 每经记者 谢宏辰/摄
每经记者 谢宏辰 陈耀霖 每经实习编辑 任芷霓
2017年12月6~7日,第七届中国页岩气发展大会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当下,如何将页岩油气地质储量变为可采储量,如何把可采储量变为经济可采储量,特别是在全球油价持续低迷期间如何实现页岩气可持续发展,成为参会人士和企业们共同关注的焦点。
会议期间,中国工程院翟光明院士、中石化机械公司总经理谢永金等人接受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多位页岩气专家都表示,国内要学习美国页岩气开发经验,需要继续降低单井成本,同时尽快形成国际级标准的页岩气资源评价体系;在降本增效的路径方面,企业之间还需要很好地结合各方面的工艺技术,提高整体经济性。
目前,中国页岩气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局部地区已呈现出商业化开采,在钻完井技术、水力压裂技术、测录井技术、地球物探技术等方面都实现了国产化。
与前几届大会不同,本届页岩气大会提出了以“商业化开发开启中国页岩气发展新征程”的新主题。
就此,不管是中国石油集团油管工程技术研究院教授宋生印,还是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副总工程师姜伟等人,发言嘉宾几乎都会提到美国的页岩气开发经验。业内人士表示,“页岩气革命”表面上是全球掀起的页岩气开发大潮,实际上是美国以一种经济高效的方式实现对页岩气的大规模商业开发的过程。
中科院院士、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副院长邹才能也谈到,自从美国近年掀起“页岩气革命”之后,美国非常规天然气开发速度超乎想象。美国不仅不再需要进口液化天然气,而且用自身液化天然气快速替代柴油,在页岩气开发中意外收获的大量页岩油,也使美国对中东石油的需求直线下降。
“美国在19世纪就开始了页岩气的开发,从20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积极推进页岩气产业,经过这么多年的沉淀才能进行大规模商业开发,我们在技术上有差距是正常的。”邹才能表示。
中国工程院翟光明院士曾提出含油气盆地“三史”综合分析、油气含油气盆地形成等地质理论和中国科学探索井规划及CSI油气勘探法,是发现大庆油田有功科技人员之一。
翟光明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不管是钻井周期、钻探成本,还是井面的建设费等多方面来看,目前国内成本仍然远高于美国。“几年前国内单井成本将近亿元人民币,而美国只要3000万,引来一大波人的质疑。因此如何降本增效,学习国外先进经验,是行业内永恒的话题。”
提到降低成本,身处页岩气勘探和开发一线的企业或许更有发言权。在会场上,《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还专访了中石化机械公司总经理谢永金,寻找企业降本增效的路径。
谢永金指出,目前页岩气勘探开发的成本过高主要是因为工程整体的成本较高,而并不是某一块的成本较大,拉高了整体成本。他表示,目前国内钻井工程、采气工程等系统都有,从地面装备到地下工具都是配套的。不过,这些工程和技术虽能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但整体的经济性依然较低。
要解决该问题,谢永金认为,应在涉及页岩气的几个专业方面协同作战,“单个的突破也许可行,但是否满足整体的需求还需要考量。”
参会多位人士认为,实际上,今年页岩气勘探开发方面进展比较快,与前三年相比,进步非常明显,但也还存在不少问题。如工程装备方面,需解决怎么保证装备长时间连续运行的问题;工程服务方面,需提升使用装备人员对装备的熟练程度和技能,再和工程技术很好的结合起来。谢永金表示,“这一领域美国做的时间比较长,积累比较多,而我们在这些方面可能还需要一个积累过程。”
另外,谢永金还指出,降低成本还要很好地结合各方面的工艺技术。记者注意到,参加此次大会的还包括多位相关领域的大学教授,其中多位教授均做了如何将基础研究成果有效转化为生产力的报告。
我国页岩气仍然处于初步摸索阶段。一位专家还指出,我国可采页岩气资源在30万亿立方米左右,但是具体规模、分布区块、开发前景,都还没有完全掌握。“从事油气开发的单位和企业很多,对于页岩气资源评价的开发,很多单位和企业各自形成一套标准,实际上应该有一个国家级的规范标准,并建立完整的页岩气勘探开发配套制度。”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