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丛刚 每经编辑 杨军
每经记者 丛刚 每经编辑 杨军
捷豹路虎在中国的发展正在进入全新的加速阶段,这不仅是销量的攀升和合资企业新车导入数量的多少,而是中国在捷豹路虎全球中的全新定位。潘庆解释说,“不是中国为中国,是中国为全球。”
在11月17日开幕的第十五届广州车展上,潘庆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强调了在中国打造全方位捷豹路虎基地的想法。要把中国变成捷豹路虎一个中长期的基地,在研发、生产、采购上不仅为中国,还要为全球市场进行供应。
作为跨国汽车企业全球董事会中唯一的华人,潘庆在去年12月正式出任捷豹路虎全球董事、捷豹路虎中国总裁、奇瑞捷豹路虎董事,这一任命体现了捷豹路虎对于中国市场前所未有的重视程度。在今年前10个月收获了11.69万辆销量、增长25%的前提下,捷豹路虎希望借助中国市场的庞大潜力,带动其全球发展进入下一个崭新时代。
中国的新定位
上述车展当天,路虎新款揽胜运动版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P400e车型进行了全球首秀,在捷豹路虎全球最大市场首发新能源车,捷豹路虎在此中蕴含着未来布局的深意。
“大家会想百万元价格的车,用的就是2.0L的发动机,动力是否足够用?其实这款车发动机与电机结合后,能够超过400马力,扭矩达到640牛米。”潘庆认为,市场的接受需要一个过程,汽车品牌需要变化,消费者在变化,政策也就变得非常重要。
在未来,对于豪华品牌定义将不仅仅是大排量和奢华的享受,环保和科技将成为未来汽车的共同标签。
“我们决定捷豹路虎的新能源路径从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开始,明年还会推出首款纯电动跑车型SUV——捷豹IPACE,从2020年起,所有的新推出车型都会有电动化车型选择。”潘庆说。
公司现在积极地和国内的电池供应商谈,不是为了有更多的采购效应,而是公司的中长期目标,把中国变成一个全球的全方位的基地,不是仅仅在中国国产化产品。潘庆表示,希望把公司从单层面的管理模式培养出来,让它更注重于质量,让它更注重于其他的投入。
为了完成“中国为全球”战略安排,捷豹路虎开始关注国内车联网、自动驾驶等领域研发超前性的相关技术,并利用基金类型的投入模式,选择战略合作伙伴。潘庆认为,中国车联网方面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将来能够帮助全球把这件事情做好。
潘庆说,希望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帮公司做事情,这能够看到成功的可能性,公司希望帮助有创业意愿的人,一起去打造一个生态链。
在中国完成捷豹路虎中长期基地的构建中,将包括创新、研发、采购、生产、销售、人才培养等重要方面,按照规划,捷豹路虎将分成两个阶段来实施,关键时间点分别是2020年和2025年。
“年轻”的捷豹路虎成长史
对于有着82年历史的捷豹和69年历史的路虎品牌来说,英式豪华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面对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如何让两个品牌更加年轻,更加符合年轻化的消费趋势,捷豹路虎中国将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这对捷豹路虎未来的发展都至关重要。
在本届车展上,除了揽胜运动版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P400e首发亮相外,全新捷豹XEL也上演了全球首秀,这款奇瑞捷豹路虎的全新国产车型,将帮助捷豹路虎开拓全新的国产车细分市场空间。
在潘庆的眼里,捷豹和路虎虽然是两个有着深厚历史积淀的品牌,但捷豹路虎在中国是一家年轻的企业。他解释说,“因为我们起步比其他的汽车企业都晚,真正进入中国是2007年,2010年时我们全年销量仅2万辆,今年的销量已经超过了当时的几倍,我们的员工也超过700人。”
虽然进入中国市场的时间并不长,但捷豹路虎在华的发展速度并不慢。
“合资公司成立了五年,36个月做了四款国产车,这是其他的车企做不到的。在第28个月的时候,我们实现了第十万辆车下线,第32个月的时候,也就是今年7月份的时候,我们的全新发动机工厂开业,这与捷豹路虎全球生产这款发动机仅相隔四个月,中国第一款发动机已经国产化了。”潘庆说,捷豹XEL另外一个卖点,就是发动机是真正国产化的。
潘庆不仅将捷豹路虎在中国定义为一家年轻的企业,他更认为在全球来看,这是一个有活力、有生命力的企业。他介绍说,“我们的英国研发中心,大概12000名工程师在同一幢办公楼办公。这座大楼不封闭,没太多的门,是通透的,而且没有固定的座位。”
在这样的环境下办公的工程师,潘庆认为是有朝气和活力的,这也是传承了英伦汽车传统的‘创新’和‘创业型’企业”的文化基因。
虽然捷豹路虎的增速并不慢,但是对手的脚步似乎更快一些,凯迪拉克前10月销量已经超过了14万辆,如果在以销量排名的豪华车第二阵营中保持领头羊的角色,业界普遍认为这是捷豹路虎面临的一个挑战。
但是潘庆表示,“我们已经领先于豪华车市场的平均增长速度,但是速度和销量是不是单方面的衡量业绩的唯一指标?我一直强调的,要打造一个全球性的基地,因为我有一个中长期的计划。”
潘庆说,“我希望在现有的团队、流程、架构基础,能够为未来搭建一个桥梁,能够让大家看到他们要做的事情,看到未来的希望到底是什么。”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