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半个春晚阵容现身成都:黄宏、王晓棠、才旦卓玛、陈凯歌、郭达、张也、高希希等60余位艺术名家接过了它的聘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正式挂牌成立,这些影视界、美术界、音乐界、曲艺界的各路人士皆成为了学院顾问、学术委员会委员和客座教授。这将是继“蓉欧快铁”之后,成都在“一带一路”绽放的又一奇葩异彩。
成都商报评论员 刘琴
男高音的郁钧剑来了,女高音的殷秀梅来了,唱京剧的于魁智来了,拍电影的陈凯歌来了,卖大米的郭达也来了。”
星期天,这样一条消息在成都人的朋友圈里引发了不小震动。成都人关于“那些年代”的记忆,霎时被这些名字擦亮了。同时被大量转发的,还有一条郁钧剑等歌坛大咖共同飙歌“在那遥远的地方”的视频:岁月虽然老去,歌声依旧动听。
这些文化名人如此集中地出现,都是冲着一件事: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挂牌。 这个学院成立的宗旨,就是打造“一带一路”教育合作平台,增强成都的西部对外交往中心功能,以及西部文创中心和世界文化名城建设。这样的学院,当然要突出“成都味儿、中国范儿”。因而,在学校长达几十页的顾问、学术委员会以及客座教授名单上,包括余秋雨、吕思清、李谷一、关牧村、张也、李丹阳、殷秀梅、陈凯歌、严歌苓、高希希、魏明伦、赵薇、黄宏、郭达等在内的中国文化界各路名人,皆赫然在列。
▲著名电影艺术家王晓棠亲临现场发言(成都大学官方微博/图)
如果要给这些名字勾连联想词,可以是春晚,是中华讲堂,是十亿票房,是粉丝经济,也可以是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软实力。而当这些名字集中出现在一所学院,则卓然一流风范,一派大家气象。
不难看出,之所以集聚如此多的文化名人来共同打造一所艺术学院,其目的,不仅在人才培养,也在利用这些名人的国际影响力,助力成都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国际文化合作交流。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东盟是重点方向、重点地区。发挥教育、艺术领域的民间往来优势,推进不同文明的交流交融、互学互鉴,不仅能为成都实现人才集聚,注意力集聚,创造力集聚,增强成都文化软实力,也将有力推进“一带一路”沿线的文化互信。为此,成都不仅成立了由市长担任组长的中国-东盟艺术学院建设领导小组,设立了比照国际标准的“成都东盟艺术奖学金”,还与东盟各国的政府间国际组织中国-东盟中心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共同支持中国-东盟艺术学院建设。
可以乐观地想见,这将是继“蓉欧快铁”之后,成都在“一带一路”绽放的又一奇葩异彩。
广纳天下名人,不仅是一种开放“姿势”,也凸显成都文化自信。其实,今天的成都,早已过了需要依靠一个两个名人来扯眼球的阶段,“成都”之名本身,就是最拿得出手的城市名片。但吸引人、成就人,恰恰就是成都之长。谁都知道,杜甫、李白、诸葛亮以及诸多成都历史上的文化名人,都不是土生土长的成都人,但谁能说他们与成都不是如同连体?正是这一个个外来的文化名人,为成都烙下独特文化印记,使成都在诗里被吟咏,在歌里被传颂,让包容、开明的城市特质名传四方。
这恰恰是成都的高明之处:借名人的“光”,造成都的“势”,做互惠互利的事。
生活常青,艺术常青。名人未“老”,成都更“新”。